网站地图
在花树下写诗句,品味屋顶农场的草莓……看这些春意盎然的校园生活-新华网
新华网 > 教育 > 正文
2025 03/26 09:31:14
来源:扬子晚报

在花树下写诗句,品味屋顶农场的草莓……看这些春意盎然的校园生活

字体:

金陵河西学校校园

中华中学师生品味草莓  

  春风和煦,春花盛放,南京校园处处明媚鲜妍!在春天大自然的馈赠中,在老师们的精心构思下,孩子们的春日校园生活也格外美好和温暖,一起来看——

  语文课堂搬到户外 孩子们在花树下写诗

  阳春三月,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校园里的樱花、海棠花、桃花、美人梅次第绽放,如灿烂云霞,撩动人的心弦。近日,高一(1)班的张小路老师把课堂搬到了户外,让孩子们用心感悟春天,一起来写小短句。

  那是上午十点钟的一堂课,阳光正好,春花盛放。正值青春的孩子们分散在空而大的校园里,有的欢笑,有的静思,或仰观蔚蓝的天空,或俯看湖里的游鱼……他们在感受校园美丽春光的同时,写下一行行动人的诗句。

  说起设计这堂课的初衷,金陵河西学校语文老师张小路说:“我们的诗歌教学,学生不是诗人,而是‘看客’,是每次运动会上在看台观赏的看客,有时呐喊,有时兴奋,但自己没下场跑一跑、跳一跳。那种由生活带来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古老的‘诗歌诞生’,在我们的‘语文教育’里太缺少了。所以,把学生放置在教室之外,实际上才是真正地把学生放置在语文里。”张小路表示:“写出一首小词并不是这堂课追求的目标。发现自然,发现生活,做自然的融入者,做生活的穿行者,发现生活里的美,有意识地去过一种美的生活,这才是更远大的目标。”

  这一堂美好的语文课上,同学们的笔下诞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例如,刘芮舟同学这样写道:“我站在这里,为下一次的春秋,书写着回忆。”张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时光迁流之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书写自己的人生。无限的空间,浩渺的时间里,我可能渺小,可此时、此地,我就站在这里,悄悄告诉未来,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会回忆起,曾经站在这里。而这必定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李商隐的诗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刘芮舟同学并没有惘然,以一个历史与人生的清醒者的姿态,站在这里。 ”

  张老师的语文课,收获了同学们的好评如潮。傅子墨说:“这次语文课既生动又有趣。当看到盛开的花、湖中的游鱼,我仿佛也像花一般灿烂,像游鱼一般自由……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亲近校园,亲近自然,感受到一丝宁静,放慢脚步,放空心灵,去体悟身边的一草一木,我想这才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空中田园”的草莓特别甜 高三学子收获“莓”好祝福

  春意正浓,南京市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屋顶农场的草莓迎来丰收。学校借此契机,组织高三班主任们采摘草莓为高三学子加油鼓劲。这场别具匠心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们注入了一份温暖的力量。

  高三学生收到这份特别“莓”好的礼物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喜悦之情。高三(4)班的芦熙瑶说:“屋顶农场的草莓特别甜,不仅甜在嘴里,更暖在心里。老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备考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

  记者了解到,屋顶农场是中华中学开展跨学科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科技知识,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这片位于教学楼顶的“空中田园”除了种植草莓,还育有各种时令蔬菜,它不仅是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师生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我们希望让教育回归生活。屋顶原本是闲置空间,改造成农场后,既能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又能让学生在种植、养护、收获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生命成长的规律。这里不仅是劳动教育基地,更是一本‘打开的教科书’。” 中华中学副校长张海宁告诉记者,“现在大棚里的草莓大量成熟,而此时正值紧张的高三备考,时间重合,我们希望用丰收的果实传递祝福。草莓的红火寓意‘鸿运当头’,酸甜口感也呼应着备考的苦与甜。我们想告诉学生:奋斗路上既有汗水,也会有回甘,每一分耕耘都值得期待。”

  张海宁还介绍,此次高三班主任们亲自上阵采摘草莓,他们说要亲手摘下这一颗颗红红的草莓,送给班里辛苦备考的学生们以及任课老师们。当学生们拿到这一份特殊的祝福时,有同学特意选了一颗最大最红的草莓送给正在教室外答疑的老师。这份师生间的温暖互动让她特别感动。这颗草莓,不仅承载着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更折射出学校“用爱温暖人”的教育理念。(通讯员 刘赢 张婕 糜梦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多说1句:春天正是读书天,生活和自然即课堂

  风和日丽,春天正是读书天。而如今在校园里,将读书学习和生活、自然结合起来的跨学科课堂正越来越多,比如花下读书,又如农场里耕作,还有不少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让人欣喜,也让人充满期待。

  写春天的诗,先在校园的美丽风光中体验一番,岂不是沉浸式的学习写作?了解春天的知识,走进生活,感受时节变化,难道不是全方位的行走课堂?从政策层面到校园层面来看,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多有机会进行户外活动,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而这些教室之外的“课堂”不仅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还融合了德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等,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人工智能日渐普及的时代,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美的感知能力,对周围人和物的共情能力,更凸显重要性。在保证课程知识学习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期待能有更多综合型、多元化的生活和自然课堂,就像有老师说的,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过一种美的生活”,让教育成为美好心灵的孕育过程。(薛蓓)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