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8/19 15:50:39
来源:新华网

中国石油: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石油力量

字体:

6月20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石油勘探获得重大成果,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成为我国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页岩油大油田。不到三年时间拿下探明储量超10亿吨整装大油田,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领军企业,一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在发展战略上把创新放在首位,矢志攻关,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作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中流砥柱。

  以创新打开陆相页岩油资源宝库

  勘探生产,被喻为油气产业的龙头,对整个产业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庆油田庆城页岩油大油田地表为黄土塬区厚层黄土覆盖,沟壑纵横,地震勘探、钻井及压裂改造难度很大。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0.52亿吨,这是中国石油加大国内油气勘探战略部署获得的耀眼成果,得益于长庆油田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勘探地质理论、黄土塬三维地震、测井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源于水平井优快钻井、体积压裂改造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从2011年开始的持续科技攻关,十年磨一剑,依靠科技创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打开了陆相页岩油资源的宝库,拿下了我国第一个探明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巨无霸”,同时也拉开了页岩油大规模开发序幕。随着探明储量快速增长,页岩油已成为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预计“十四五”末,长庆油田页岩年产量将增长到300万吨,助力油气发展冲刺7000万吨新高度。

  去年以来,中国石油把“创新”调整作为公司发展第一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对“更老、更深、更致密、更高含水”等复杂问题,中国石油“十三五”期间在勘探开发领域创新10项标志性成果,支撑深层、砾岩等新勘探领域重大发现,实现了油气储量大幅增长,发现并形成了3个10亿吨级大油田和3个万亿立方米规模大气区。到2020年,中国石油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最长周期高位增长。2020年,中国石油国内原油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1亿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保持1亿吨总体稳定,“三个1亿吨”成为我国油气供应“压舱石”。

  以创新引领未来跨越式发展

  “中国石油大力组织实施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公司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现场试验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服务与天然气领域共形成了近50项标志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新能源首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油气理论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强化对基础超前、颠覆性跨越式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形成了20项标志性成果。在勘探开发领域创新高含水提高采收率、非常规油气等10项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油气增储上产。在炼油化工领域形成10项标志性成果,有效支撑炼化转型升级。油气服务领域28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勘探开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邹才能表示,中国石油在地质、油藏与工程技术专业形成的10项标志性成果,包括创新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及核心技术,创新形成海相页岩气六大主体技术,纳米驱油等理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油原位转化选区评价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建立煤炭地下气化资源评价方法等,这些成果引领油气战略领域战略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石油也超前谋划。新材料、新能源与绿色环保形成10项标志性成果,包括二氧化碳驱油,低水碳比重整制氢催化剂、太阳能制氢、光伏发电等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果显著引领中国石油绿色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纯中国血统”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引领中国速度,甚至走出国门,成为闪亮的国家名片。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背后,是一系列自主技术的突破,这其中就包括高铁齿轮油。昆仑润滑油公司成功自主研发高铁齿轮箱油, 解决了复兴号动车的世界性润滑难题。

  昆仑润滑油公司伏喜胜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全传动系统润滑油及其复合剂,解决了车辆变速系统和驱动系统高速和大承载两类润滑油不能兼容的难题,适用于时速350千米的复兴号高铁和每分钟5590转的齿轮轴,全面超越国际上最高水平。

  这一重要成果背后,是中国石油科技体制机制的嬗变。中国石油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注入新动力,激活科研人才“一池春水”。通过实行“双序列”改革、开展完全项目制试点、推动建设创新联合体和加大科技奖励等改革措施,科技人才晋升渠道拓宽了,自主权增强了,实现了名利双收,创新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不断提高。

  三十多年来,伏喜胜及其团队把研发齿轮油当作使命,先后攻克多项难题,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其中有三件美国授权专利,通用齿轮油复合剂组合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12月,伏喜胜当选昆仑润滑的首席科学家,薪酬待遇比照公司总经理标准执行。如今,他带领由9名技术专家、14名一级工程师、82名二级工程师组成的昆仑润滑技术团队持续研发。

  伏喜胜的成长路径是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张晓文创新提出双托卡器连续监测井底压力的系统试井+复压试井方案,一举打破了沉寂数十年的新疆油田单井产量纪录;海洋工程公司深水研究中心钻井技术工程师王鄂川与团队成员,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挑战世界级难题可燃冰开采;石化院兰州中心攻关团队,仅用一个月就研发出聚丙烯熔喷专用料……中国石油的科技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油气科技创新成果荣获17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申请专利超过2.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59%;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22项,是“十二五”期间的3.6倍;制修订国家标准98项,行业标准655项,企业标准1006项。

  “‘十四五’时期,中国石油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事业发展、科技先行’‘支撑当前、引领未来’总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抢占发展制高点,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支撑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石油力量。” 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强调。

【纠错】 【责任编辑: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