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中居主导地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石油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石油又有何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匡立春。
中国电力报:请简述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匡立春:“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发展完善了以“组织体系、研发体系、平台体系、保障体系”为核心的“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科技创新体系,保障了公司主营业务核心技术发展。截至2020年底,公司拥有84家科研院所,两级科研机构科技人员30083人;按照国家专项、公司专项、现场试验、基础超前共性、新技术推广等5种形式,部署50个科技项目支撑各业务单元;拥有公司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55家,涵盖上中下游业务链,是拥有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最多的央企之一;形成了投入稳定、制度健全、管理完善的科技保障体系,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中国电力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匡立春:“十四五”时期,中国石油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培育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总体技术水平保持国际领先,工程技术、炼油化工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技术进步明显,油气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2%,新形成重大核心配套技术20项、重大装备软件产品20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7000件、国际专利500件,关键核心技术可控率达到7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360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强力支撑和引领集团公司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在国家油气创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
中国石油将针对“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工程问题”三大问题,落实“探索一批、研发一批、转化一批”三个一批总体要求,统筹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司科技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攻关、重大技术现场试验、重大技术推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同时,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动力;完善创新组织和支持体系,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提高资源运行效率;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规范提升管理水平;健全交流合作和共享机制,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推进人才强企呈现新气象,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中国电力报:在科研项目实施方面,中国石油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分享?
匡立春:在国家专项层面,中国石油通过牵头组织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共同体,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学科和人才优势资源,建立稳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实现企业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尖专精”优势发展的创新格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也是对国家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的积极响应。
在公司项目层面,中国石油坚持顶层设计,实行“四个一体化”,全面贯彻落实“业务主导、需求导向”。按照“加强科技项目顶层设计,突出实现理论技术创新、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支撑主营业务发展”的宗旨,在所有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中,坚持顶层设计理念,认真落实和实施“四个一体化”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同时,强化科研经费预算和使用的合规管理,持续提升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中国电力报: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石油有何举措?
匡立春:未来5~10年是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发展期,也是中国石油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能源公司的关键阶段。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做好顶层设计,探索绿色发展之道。
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了公司发展战略,确定了“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积极布局清洁生产和绿色环保产业、探索新的低碳商业模式、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效率提升,努力建设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
中国石油提出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新能源业务在清洁替代方面呈现良好布局;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实现新能源新业务的战略接替;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作者/安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