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走基层,岁岁新气象。最北的北极村,呵气成冰,“宝石花”在这里绽放,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大漠孤烟,茫茫戈壁,井架在这里矗立,石油重器在这里集结,石油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大美江南,雨雪晴霞,“蓝金”在这里奔涌,温暖在这里传递……
走东北
-40℃ 中国最北加油站的十二时辰
1月29日早上6时27分,外面还是一片漆黑。加油员吴金凤已经开始准备当天的早餐,加油站7平方米的厨房,就是他们在极寒天气中的能量补给站。
这里是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的北极村加油站,位于祖国最北之地——黑龙江省漠河市。这里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53摄氏度。“最冷的时候,连深呼吸都会冻伤肺。”站经理林德彬平静地说。
寒冷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当记者感慨温度已经达到零下30摄氏度时,他来了一句:“这才哪到哪。”
在这里,最长的夜,能超过16个小时。因为三面环山,北极村加油站在一天当中,阳光照射进来的时间非常短暂。林德彬天蓝色的工装裤里,穿着6两棉花的棉裤,加油员沙德辉身上的棉裤,则有1斤重,除此之外,腰部、腹部、脚底,贴满了公司发放的“暖宝宝”。
太阳升起之前,是一天最冷的时候,林德彬和加油员们会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林德彬和沙德辉还要轮流做站内的巡检工作,工作区和生活区每一处细节,他们都不会放过。
“特别是冬天,大家穿厚衣服,下车喜欢抖一抖大衣,摩擦产生静电后,油气如果有渗漏,遇上静电,很容易起火。”林德彬说完后,目光锁定在眼前的加油机上,专注地检查可能存在的隐患。
6时左右,加油站迎来了第一批车主。积攒了一夜的寒冷,此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沙德辉朝着顾客小跑过去。
“您好!欢迎光临!请问加什么油品?加满吗?”
“您看,数码已归零,开始为您加油!”
“微信还是现金?”
…………
冰冷的加油枪在他手里,被平稳地拿起、插入油箱口、收回,在极寒天气下,沙德辉的动作显得很从容,丝毫没有受到低温的影响。
这样的操作日复一日,贯穿了365天,加油操作早已成为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记忆。2018年12月,沙德辉来到北极村加油站当加油员,不到一个月,他的爱人也来到这座加油站,和他一同奋斗打拼。
北极村加油站距离漠河市区78公里,从市里驱车前往加油站,中间需要穿越一片无人林区。这里唯一比较热闹的地方,是步行2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北极村旅游风景区,这是一座5A级景区。在这里,网友总结了多种玩法,比如寻找“最北哨所”“最北银行”“最北邮局”等各种“找北”活动,还可以裹上大花被,坐马拉爬犁,感受东北最拉风的交通工具……
然而,这近在咫尺的热闹,却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要一直守着加油站,围着加油机转。加油岛附近50米以内的地方,几乎就是夫妻俩全部的活动范围。客流量最大的时期,一天下来,他们的步数能达到四五万步。
加油员的工作是重复枯燥、单调琐碎的,但对于这对夫妻加油员来说,繁忙的工作日常已经化为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当记者问到:“在这里,工作寂寞吗?”“我俩在哪,哪就是家。”吴金凤说到这里时,有些动容。
丰沛热烈的情感,被深深地掩藏在日常琐碎的工作背后,于无声之处彰显着坚守的力量。
12时05分,太阳斜射在加油站的罩棚之上,冰雪反射着金光。
他们的午饭时间不确定,客流量大的时候,往往会随便对付一口,为了快速解决,他们选择吃方便面,或者煮面条。
这个冬天,开年顶流“尔滨”带火冰雪旅游,冰雪经济持续火爆。许多人跨越山和大海,来到祖国最北的地方,感受冰雪的魅力。
加油站比往年更加热闹,来这里加油的客户主要是旅游公司的旅游车或者是来这里游玩的私家车。根据提枪次数和加油量,林德彬估算了一下,这个时期的客流量比往年同期高出30%以上。
顾客来加油的时候,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放下手中的事情,立马奔到加油机前。林德彬已经练就了三四口菜就能吃完一碗米饭的功夫。“为了省时间,人家来加油了,着急,不能让顾客等着。”林德彬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
白昼时间很短,16时12分,太阳便已落山。临近17时,吴金凤再次来到厨房。大概20分钟,两盘菜就出锅了。
这时,他们仨围坐在一起,言语和攀谈并不多,目光时不时地望向来车的方向。当外面有车灯照射进来、喇叭声响起时,沙德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冲出去为顾客加油。
“这一顿饭往往要轮流吃,3个人吃完可能需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当记者问到冬天饭菜凉得快怎么办时,他们的回答依然是“习惯”二字。
吃完晚餐,夜色更加深邃。不过,黑夜并不意味着打烊,他们往往需要等到夜里10时左右,才能休息。
但下班并不意味着彻底放松。夜里随时都可能有人敲营业室的窗户想要加油,或者拨打林德彬的电话求助。现在的高德地图APP上,北极村加油站的电话栏留的是林德彬的私人电话,他说怕顾客着急找不到人。
去年除夕,一名女士领着两个五六岁孩子跌跌撞撞闯进营业室求救。原来,女士一家的越野车侧滑栽进了路边的深雪沟里。情况了解清楚后,林德彬赶忙开车一溜烟向事故地点奔去。抵达现场后,他立即联系相关人员实施救援。大年初二,女士一家专程折回北极村,同林德彬合影留念,还送上锦旗:“北极冰雪寒彻骨,中国石油暖人心。”
除了紧急救援外,林德彬还开着自己的车,义务送油多次。有的顾客想掏钱感谢一下,林德彬总是豪爽地挥挥手:“帮都帮了,还在乎那四五十块钱吗?”
除了外地来的游客来这里加油外,更多的顾客是本地跑旅游的人,他们都把这里当“家”,把加油员当“好兄弟”“好哥们”。
按照加油规范,沙德辉习惯性地会让顾客确认加油机上的加油金额,但顾客却一摆手:“沙哥加油还用看吗?沙哥老好了。”“我老来这加油,都是哥们。”
顾客注意到手持摄像机的记者,问道:“你们是干啥的?把我们沙哥拍上电视上新闻,人老好了!”此时,被顾客夸赞的沙哥一时间有些害羞,他摸摸自己的头,不言不语地继续为下一辆车加油了。
20时左右,站里的车辆渐少,林德彬开始了今天站内的第二次巡检。在2018年他刚当上站经理时,顾客少,为了排遣孤独,晚上他经常会围着加油岛转圈。“有时绕着加油岛能溜达1个小时,就当锻炼了。”不过,自从他当上站经理,陪伴家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家里人对我肯定是有埋怨的。但我的爱人一直都无条件地支持和理解我,我其实对他们娘儿俩都很愧疚。”
林德彬坚守的这座北极村加油站,是北极村唯一的加油站。他说,他必须守着这座加油站。“他们跑那么老远过来加油,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加好油,重新上路。”
祖国最北处,有一座加油站,这里一定有一盏灯,为旅途中的人点亮,温暖守护,保供能源。
向西行
-27℃ 酣战吉木萨尔
准东钻井公司70088钻井队员工正在搬运发电机。 周建玲 摄
走进井场——
1月25日上午9时,在中国石油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温度降至零下27摄氏度,一层薄雾环绕着每一个井场,与红白相间的井架和皑皑白雪,勾勒出一幅雪中风景图。一群90后石油工人,以石油青年的担当作为,奋战在白雪皑皑的钻井现场。
在吉木萨尔页岩油JHW63-12钻井现场,西部钻探准东钻井公司702101钻井队正在下表层套管作业。
管排架前,29岁的王进财穿着吊装指挥黄马甲,一边观察悬挂吊索同事的操作,一边指挥吊车上提套管到钻井平台口。
“1月4日,在我们甘肃定西,我把新娘杨艳娟娶回了家,有了我们自己的小窝。”王进财笑眯眯地回忆着新婚的喜悦。中午吃饭的时候,他打开视频和新婚妻子千里传情,秀起了恩爱。视频通话结束后,王进财将手机放进值班房手机专用柜中,穿戴好棉衣、围脖、安全帽、棉手套和黄马甲,踩着积雪,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清脆声响,走到吊装指挥岗位上,又开始忙碌起来。
钻台上,内钳工张学银和外钳工尹安金,都是1.8米的大高个,对口、上口、上提、下放等操作,他俩默契配合,干净利落地将套管下入井筒内。
张学银不管在干什么,都是笑呵呵的。“他心里美着呢,去年11月当爹了。”702101钻井队党支部书记李宝宁说。
轮换休息时,张学银在值班房拿起1.5升的大水杯,大口大口豪饮几口后,赶快拿出手机,视频连线远在甘肃武威的妻子,看一眼女儿。看到女儿和妻子,张学银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妻子说:“马上要过春节了,上面生产任务很重,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你把爸妈、孩子和自己都照顾好。”“放心吧,你在上面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视频的那一头,妻子抱着女儿笑眯眯地看着他。
在吉木萨尔页岩油JHW57-35井,来自河南三门峡的张鹏飞,正在核查钻具长度,半个小时的时间,他整张脸被冻得仿佛熟透的“红富士”苹果。
玛湖油田和吉木萨尔页岩油田是新疆油田公司近年发现的两个10亿吨级大油田,27岁的张鹏飞很幸运,在两个油田都干过。“我今年的最大目标是‘脱单’,井队进尺突破4万米,咱也争取个双喜盈门。”张鹏飞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伴随爽朗笑声的还有钻井机械的轰鸣声……
0℃ 保供在三秦
中国石油宝石钢管输送管公司张建刚在检查焊缝质量。 王成龙 摄
走进厂房——
刚刚经历过大雪洗礼的宝鸡,温度骤降,1月30日下午3时,走在中国石油宝石钢管输送管公司制管三分厂的生产车间里,依旧能感觉到寒风的凛冽。虽然中班要求下午3时45分集合,可是分厂调度张建刚已经提前到岗开始逐岗查看情况了。
“这一批生产的是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虎林至长春段的用管,重大管线的钢管保供更加马虎不得,还是提前来看看才放心。”张建刚说完,转头去设备前检查运行情况。
走到成型岗位的时候,张建刚翻了翻作业记录,和操作人员简单沟通了两句,转过身时,一脸喜色。他告诉记者,虽然对于重大管线的保供他们轻车熟路,但今年他们还是有值得一提的创新。
钢管的生产标准中,对管体和管端尺寸的精度要求不完全一样。而在现场施工布管过程中,可能会将成品钢管切割成需要的长度,管体和管端尺寸精度的差别,就会造成切割后的管端和成品钢管的管端对接难度增加。回访结束后,分厂人员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他们专门召开了技术研讨会,统筹优化调整成型、水压等工艺,做到钢管从管端到管体“等外径”。“现在已经生产了600多根钢管,数据都非常好。”张建刚欣喜中带着一丝自豪。
近年来,随着宝石钢管生产经营思路的转变,不仅是营销人员,就连生产人员也越来越注重客户的需求。这两年,针对现场施工全自动焊接机组的特点,这个分厂重点开展了钢管管端几何尺寸控制专项提升研究,运用精焊生产线优势全面加强焊缝质量管控,重大管线焊缝一次通过率达到98.64%。利用换道专项控制技术,从成型辊布局、角度优化、全生产线位置控制入手,实现预焊管坯直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全线核心制管岗位,采用8台工业机器人替代了人工,钢管加工精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
“我们不仅保供重大管线,民生工程用管也在同时进行。”张建刚说着伸手指了指旁边的机组,直径3米多的民生供水工程超大口径用管正在生产中。
仅2023年,这个分厂就为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等重大管线保供优质钢管57.14公里,为引汉济渭等民生工程保供钢管11.46公里,全年保供各类钢管共计174公里。
-10℃ “氢”情天山下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陆世荣(右一)和同事在对绿电制绿氢设备进行巡检。 罗旋 摄
走进油区——
1月28日,52岁的陆世荣端坐在值班房,透过眼前计算机屏幕上的一串数据,判定制氢装置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故障排除,终于恢复了平稳运行。这里是中国石油吐哈油田绿电制绿氢先导性试验区,陆世荣值守的制氢装置由宝石机械制造,是中国石油集团首台自主研发的绿氢生产设备。
“比起以前的工作,如今少了油味,多了绿意,我们是油田低碳转型的探路者。”陆世荣转头向记者比画着介绍,制氢用的电来自吐哈油田光伏项目东湖一电站,生产出的氢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一墙之隔的美汇特石化公司,用于加氢生产柴油,“我们现在可以向别人自豪地介绍——吐哈油田,不只生产石油和天然气。”
制氢装置自2023年9月26日一次投运成功以来,先后通过45%、70%、100%负荷条件下的可靠运行验证,实现了“安全运行、高效产出”。截至目前,吐哈油田已累计向美汇特石化公司输氢100万立方米。
沿着输氢管道,穿过围墙,记者步行800米,走进美汇特石化公司。“在用气高峰的冬季,油田绿氢的供给,为我们缓解了天然气制氢的紧张局面。”美汇特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刘栋成说。
“以前,油田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催生了我们这些炼化企业。”刘栋成说,如今电费在炼化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一定比重,节能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风光发电新能源新业务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油地企业相互合作空间很广,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离开工业园区,向西驱车五六公里,就到了吐哈油田东湖一电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蓝色海洋”,26万块光伏发电板、39个光伏矩阵,绵延数公里。
这是中国石油第一个、新疆首例并网发电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自2022年12月31日建成投运以来,每年可为油田提供清洁电能2.27亿千瓦时,用于制氢、储气库、加热炉等装置运行,全部自消纳。在吐哈油田目前总用能中,新能源占比由此提高到21%,年节约标煤6.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3.1万吨,相当于植树13万棵。
-22℃ 爱心“暖”川西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俄尔雅加油站经理为客户送上自制的藏画小礼品。 王小平 摄
走进库站——
连日寒潮,使川西高原气温骤降、天寒地冻。1月21日中午,一辆印有“顺丰快递”标志的厢式货车,在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岷江分公司俄尔雅加油站停下,司机陈师傅夫妇手提饭盒走进了“爱心驿站”。
“外面好冷,还是里面暖和。多亏了中国石油,给了我们一个温暖舒适的休息环境。”陈师傅的妻子对迎上来的站经理阿拉头连声称赞。
陈师傅夫妇是加油站的老客户。“有了爱心驿站,我们除了能喝上热茶、吃上泡面,还可以在早上出发前带上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中午用微波炉加热后就成了丰盛的午餐了。”陈师傅开心地说。
岷江分公司工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川西高原,不仅有35座加油站的‘爱心驿站’开展了系统性的‘暖心服务’,而且另外的10余座加油站,也通过开放暖气,提供热水、热饭热菜等一系列服务措施,让广大客户和游客在寒冬里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这个冬天,各高原加油站在让进站客户感受到中国石油温暖爱心的同时,还竭尽全力,将“温暖”送到各大旅游景区赏雪登山的游客心中。每年10月到次年1月,不少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都会涌进四姑娘山景区。由于自驾车辆不能进入,在高寒景区游览的几个小时里,唯一能避寒取暖的地方就是随行的景区观光大巴。
“旅游旺季时,上百辆景区观光大巴从早到晚连轴转,根本没有去加油的时间。一旦有车缺油停运,游客们就只能在凛冽的寒风中不知排队等候到何时。这个时候,当看见加油站的应急保供车过来,就像来了‘送温暖’的救星。”四姑娘山景区观光车营运负责人泽央保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四姑娘山加油站员工付玉碧告诉记者,上门加油服务已经持续好几年了。繁忙时,每天从早到晚,站经理兰贵蓉和员工们带着一辆装满上万升柴油的小额配送油罐车,赶到双桥沟景区,冒着刺骨的严寒,用车上自带的加油机逐个为观光车加满油。等观光车收车他们返回时,已是次日凌晨。
下江南
11℃ 水韵“蓝金”入金华
入冬以来,江苏省昆山市气温骤降。细雨绵绵中,两排水杉沾染着雾气,列队于入村的柏油马路旁。一眼望去,小桥流水和一幢幢乡村别墅相映成趣,一幅“江南百景图”徐徐铺开。点缀在其中的,是诺一咖啡、十月派对、岛外民宿、七彩营地等招牌,水墨江南的图景和现代创意文化在这里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里是金华村,是拥有“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等足以布满一面墙奖状奖牌的“新农村”。2019年年底,金华村先行先试,成为昆山市第一个接通天然气的自然村。汩汩“蓝金”奔涌而来,打通了城市与乡村间的“最后一公里”,绘就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天方夜谭”照进现实
“以前农村通天然气就是天方夜谭,城中村还能想一想,农村哪里想得到呢?”金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新良感慨道。
偏偏就是金华村,实现了昆山市农村通气“零”的突破。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华村村民出行依靠摆渡船,房舍破旧,路况恶劣,闭塞的环境阻断了金华村的致富路。
“以前村里都不能开车,只能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在楼板拼接成的小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华村人,祝剑锋对村里这些年天翻地覆的变化记忆犹新。
2017年,昆山启动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别墅、柏油马路、经营用房一应俱全,强电、弱电、污水管线等全部入地。此外,公共服务也在金华村实现了均等化,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57项“量身定制”的业务。
“水、电、网都有了,村里跟城市就只差天然气了。”祝剑锋的另一重身份,是昆山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简称昆山公司)客服中心的副主任。
四面环水的地理状况,导致金华村通气工程施工难度较大。在几任老书记的“接力”争取下,2017年,昆山公司加入了乡村振兴的改造工作,开始给村里同步配套天然气管道。2019年年底,金华村的南华翔率先通气,昆山公司进村为村民集中开户。
“2200元的开户费,听了我都吃惊,比动迁的还要便宜!”在丁新良看来,“天然气进村”是足以比肩“11号线地铁通车”的实事工程。
通气意味着“钢瓶时代”的终结,方便了居民用户,同时也是安全用气迈进的一大步。昆山公司针对农村居民,每年入户安检两次,每月对商业经营用户检查一次,大大降低了液化气罐事故频发、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风险。
如今的金华村,已经成为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经济强村。“在生活条件上,农村跟城市没有什么区别了,很多年轻人把市里的房子卖掉或租出去,回到村里生活。”祝剑锋说。
让丁新良更想不到的是,金华村不仅富了,还“红”了。
咖啡、烘焙、餐饮、民宿、露营等新业态吸引了大批前来体验的游客,村里还为党建团体“量身定制”了参观路线,可以一次性“打卡”村史馆、乡村大讲堂、百姓会堂等多个特色地标……
“我们原来只考虑如何方便老百姓通行,没想到现在居然成了旅游的地方。”据丁新良介绍,下一步,村里准备建一个地下停车场,解决游客的停车问题。
生活小事与人生大事
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在金华村的桥下和白墙边蔓延,在水乡黑白灰的布景中显得格外鲜艳。“福气”进村以来,已经点点滴滴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凛冬已至,寒潮来袭,它默默守护着“民生温度”。
金华村是张浦镇第一个跟燃气公司共建的单位。针对农村的生产队特色,昆山公司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普及燃气安全知识。村内居住的老人较多,遇到紧急情况,各生产队长可以第一时间先行处理。村内还保留着“大喇叭”广播,用于通知村民们开会信息、播放歌曲和老人们喜欢听的戏曲。昆山公司充分利用共建优势,通过广播定期宣传安全知识。
金华村村民和燃气公司员工的双重身份,使祝剑锋家成了非官方的“客服中心”。平日里,祝剑锋的父母住在村里,村民们用气、开户遇到问题,就会到他家里,询问他的联系方式。“村东头的一户人家,最近都来了三四次了。”祝爸爸笑着说,“现在村民的安全意识都比较高。”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天然气沿着毛细血管般的管网渗透进金华村每个人的日常起居。未来,它还将参与村民们的“人生大事”。
大讲堂有了,村史馆有了,乡创社区有了……各种生活和工作需求都有相应的场所来满足,那办喜事的地方呢?于是,2019年,村里的喜宴中心投入使用,每年十几对新人在这里、在乡亲父老的见证下迈入新的人生阶段。
然而,喜宴中心也是村里仅剩的未通天然气的地方。喜宴规模较大,涉及人数多,用煤气罐烧饭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村里盘算了接下来几个月的预约,发现2023年12月到2024年3月刚好存在空档,便决定利用这段时间给喜宴中心铺设上天然气管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通气。
目前,2024年最早预订的新人将于5月1日举办婚礼。春暖花开时,“蓝金”火焰将会与鲜花彩带一同见证幸福的诞生。
“城里人羡慕我们”
蒙蒙小雨中,祝妈妈穿上外套,去打理自家的菜地。村里改造后,每家每户都有自留地,祝妈妈种上了萝卜青菜:“自己种的比较放心、健康。”
在金华村,农业特色被发挥到了极致,种蔬菜就是搞绿化。游客们返程时,也要带上村里的蔬菜回去,享受最纯粹的大自然的味道。
祝爸爸和祝妈妈住在村里养老,平日里,老两口围坐在客厅看看电视、喝喝茶,到了周末,侄子外甥到家里陪他们打打麻将。
得知第二天温度要降至零下,祝爸爸提前打开了地暖,准备迎接寒潮的到来。祝家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装了地暖和暖气片的家庭,不出门干活时,祝妈妈在屋里仅穿着一条单裤即可,晚上盖一层被子,又轻薄又舒服。
“原来是乡下人羡慕城里人,现在换成城里人羡慕我们了。”丁新良满是自豪。村里开车到市区仅需20分钟,但并不需要交额外的物业管理费,车子也可以直接停在自家门口,村民们“活动有场所、生活有欢乐、工作有奔头。”
早在2016年新房建好装修时,祝爸爸就铺上了地暖管道,他坚信,金华村通气是早晚的事。祝妈妈连连称赞:“他看得远!”终于,在2019年年底,湿冷的南方小村在冬天享受到了温暖如春的感觉。
通气也是金华村一直以来的愿望。铺设天然气管道时,村民们都极力配合,生怕自己家被落下。“整个村子里随便问,没有人会说天然气不好。”丁新良自信地说。
村里的王阿姨算了一笔账,以前家里一年下来差不多要用8罐煤气,花费1000元出头。如今使用天然气,每次直接线上充值,一年花费也降到了五六百元。
金华村七八成的人口是老年人,对“便宜”和“方便”的需求格外强烈,在每天都做饭洗澡的情况下,一年能省下许多钱,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用“开心”来描述自己的用气体验。
“农村有了天然气,就真正消灭了城乡差距。”祝爸爸笃定地说。
作为试点的“领头羊”,金华村已成为天然气下乡的典型样本。昆山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精准落实政府要求的“天然气进村”行动,计划实现136个村通气,除去10个不具备通气条件的村,目前,已经完成了126个村的配套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攒足了“底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乡间小道蜿蜒、小河流淌,院落里植物早早穿起了塑料“雨衣”躲避风雨。临近饭点,祝妈妈又走进了厨房,拧开燃气灶,烹饪起刚从自家菜地里采摘的蔬菜。这里是金华村,一场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正在这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