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画
一排排猫头“构成”的彩虹色冰棍造型的摆件是姜姜的“网红款”设计。图为姜姜在北京银河SOHO的某次市集上“出摊儿”时拍摄的“喵喵喵冰棍”。
“搜山茶人Tea Rover”在风物市集上的摊位陈列。
如今,创意市集就像春天的花一样绽放在城市空间。和过去的农贸大集不同,人们在这里出售和购买创意产品、拍照打卡,但它又像很久以前的赶集,顾客和摊主可以讨价还价,热闹非凡。每一个创意市集都在营造着城市烟火气,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各具特色的主题市集吸引着城市里不同兴趣圈层的消费群体,这已成为一种都市新潮流。
过去,在农村,赶集是老少咸宜的事。如今,周末去创意市集里拍照打卡、见识创意好物,正成为都市青年人一种新的生活潮流。据了解,今年前3个月,仅北京就已开办多场创意市集,既有年货主题“大集”,也有隆福寺商圈的复古市集以及新桥旧书旧物创意市集等,而上海、深圳、杭州、成都、海口等地更是有多场花样繁多的主题市集。这些品牌市集、主题市集已成为各商圈、文化活动中心的常客,如广州PO PARK东方宝泰商场的伍德吃托克“一万种咖啡”市集,深圳创意社区“游牧芒草节”露营主题市集等等,都成为年轻人和年轻父母节假日休闲消费的好去处。
后疫情时代,创意市集火了
创意市集(Fashion Market)一词最早源于英国伦敦,在伦敦东区,一些独立设计师、地下艺术家、手工艺爱好者集结在一个大场地,贩卖自己的原创设计作品。在中国创意市集也不是新鲜事物,国内的第一场创意市集“iMART创意市集”是由《城市画报》2006年7月在广州举办的。此后,2010年的农夫市集、2018年的HelloMart(哈噜玛特)等推广有机食品的市集接连出现,到如今各类文创、表演、售卖相结合的艺术品市集的云涌,创意集市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并且从一线城市不断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在国外,创意市集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形态,不仅能够拉动地域经济的增长,更被打造成知名的城市名片。而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市集不仅给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反哺城市,以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生活的日常。
各具特色、主题的创意市集,吸引着城市里不同兴趣圈层的消费群体,除了为创意买单,人们还可以提前申请成为创意集市的摊主,在市集里练摊售卖自创好物。按照市集地点的不同,现有的市集形态基本可以分为“购物中心市集”“步行街/潮流街区市集”和“景区市集”三种。而根据主题来分,市集就更为丰富了。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创意集市的策划者和发起人,多是一些爱生活、懂时尚、有创意的青年人,以品牌市集为阵地,凝聚了许多刚刚起步的年轻品牌主理人、设计师。这两年,火遍全国的青年亚文化市集在各大城市开花,让城市绽放新的消费活力。
周末新休闲:逛市集,泡工作坊
最近,周末约上三五好友逛创意市集成为北京女孩殷晓芙的新休闲方式。中午出发,下午逛市集,拍照打卡、参加工作坊。如果遇到特别喜欢的市集,她能待到晚上6点才回家。“出片儿”“好物”“个性”是她和朋友们热爱逛艺术集市的关键词。
今年2月18日殷晓芙在“梦游派对”市集上看到肖邦、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家的卡通造型周边产品,联想到她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夜曲》正是致敬肖邦的,就买了一个肖邦挂坠。殷晓芙说:“在集市上,你能看到很多平时没见过的小玩意儿,我基本上都是为特别有创意的产品‘剁手’。另外,创意市集拍照很‘出片儿’,适合晒到朋友圈。”最初殷晓芙把集市消息转发给朋友小黄,小黄看到有趣的工作坊又转发给其他朋友,最后她们竟然有11个人共同去了“梦游派对”。“我是摄影爱好者,在市集的工作坊里我体验了用宝丽来相机和奥林巴斯的胶片做移膜照片。”小黄说。
“90后”高艺璇是抱着学习摆摊艺术去市集的。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设计专业、去英国留学读设计学硕士的她说:“外国有很多有趣的市集,卖古董的、做手工艺的、街头卖艺的都在市场摆摊,好逛极了。”高艺璇发现国内的市集上也有许多人卖创意首饰,看着这些手工制作的非标准化产品,她回想起本科做珠宝设计作业时的快乐,渐渐萌生了自己摆摊的想法。高艺璇说,她平时关注了一些市集品牌公众号,或者去小红书、大众点评上看达人发布的市集推荐。她几乎每个周末都可以找到心仪的创意市集打卡。
一位市集工作人员向笔者介绍:“这里整合了年轻品牌的线上流量,并且把线上流量引导到线下,为初创品牌营造线下零售场景。一些市集还会邀请达人打卡体验,形成二次传播。”
据了解,许多创意市集有明确的主题,还会布置“沉浸式”场景,更像一场装置秀,或是开设几场工作坊来提升市集的互动性,以增加消费者的停留时间。
“追着市集走”:母女搭档,创意集市温馨一幕
春寒料峭的一个周末下午,北京市朝阳区的郎园Vintage兰境艺术中心逐渐热闹起来。花样繁多的创意手工艺品、工作坊、画展和如梦似幻的轻纱置景,这里正在举办主题为“梦游派对”的创意市集,别具一格的市集吸引来众多年轻的文艺爱好者。
在手工毛毡摊位前,56岁的和玺女士刚刚把手工毛毡摆件、毛毡杯垫、毛毡包包和装饰画布置好,就听见几个年轻女子的赞叹声:“这个好有意思!多少钱?”这些毛毡工艺品是和玺的女儿王乐美子利用业余时间设计制作的。和玺告诉笔者,女儿有美术功底,闲暇时喜欢戳毛毡制品。去年,女儿注册了一个毛毡主题时尚设计品牌,把业余爱好正式变成了副业。和玺就成了女儿的“销售”和“助理”。
开市不到一个小时,和玺就卖出了三个毛毡包,营业额近900元。为期三天的市集,母女俩的毛毡摊位一共收入六千多元。王乐美子告诉笔者,目前她还没有开设实体店铺,但常去参加创意市集,为以后开设实体店积累经验。
“现在线上流量获客成本攀升,品牌流量变现难度更大,对于刚创业的年轻人并不友好。”市集策划创业者金含阳向笔者介绍:“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线下销售平台有需求,所以我就产生了做市集策划的想法。”
流光溢彩,轻盈透彻,一只水银般的“蝴蝶”落在明艳的绿色人造皮草上。在北京隆福寺“大娃怪市”集市上,一组奇特的微观“雕塑”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些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概念是海底流动的珊瑚。”摊主轩儿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她的滴胶珠宝作品。这个“90后”山西女孩曾经在北京、上海当过平面设计师,现在,“赶集摆摊”成为她的生活常态。从设计、制作到销售,轩儿全部自己负责。厌倦了循规蹈矩的上班生活,创业做首饰设计,在轩儿来看是件“滋养灵魂”的事情。
在市集,轩儿能在游客中结识知音,还能通过售卖作品小赚一笔。最近北京的市集多,两周前,她就带着母亲从太原来到北京,母女俩准备多多参加市集,因为一天平均能卖出三千多元的产品。“我就是追着市集走的,就当带妈妈旅游啦。”
创意集市为什么那么“红”
随着各类创意市集的兴起,“90后”城市骑行爱好者徐宇宙的周末时光又有了好去处。“我发起了一个自行车骑行组织,经常在周末带大家去各种好玩、好看的地方,创意市集是我们最近喜欢去的打卡地。”徐宇宙说,“我们都是一群比较爱生活的人,创意市集上可以认识设计师、艺术家、诗人,他们都是‘美好生活家’。”
34岁的姜姜曾是一名互联网“大厂”白领,她自称是“大厂下岗搞艺术的自由手艺人”。几年前,她以猫咪造型为基础,用软陶、石膏、黏土等不同材料,塑造出可爱又奇特的造型,经常在市集上得到消费者好评。
从去年3月起,她创业做起了“怪可爱事务所”。她的作品有种又搞怪又可爱的幽默感,顾客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小学生也有成熟职场人,更不乏童心未泯的老年人。
林钰夕是新闻专业大四学生,最近她去了一个声称关注疫情后青年创业的“策展式”市集。在那儿,她听到了许多创业者的故事,同时参观了一个小型美术展,“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她还是有点儿小失望。“因为我是抱着学习策展的心态来的,但摊位布置没有很突出亮点。”的确,由于许多摊主会跟着市集走,同一个摊主出现在差异较大的不同市集上,往往背离市集的初衷。
但创意市集毕竟营造出了一种体验式的独特消费场域,不但能够催生出一批“销售冠军”,也滋养了一批“打卡冠军”。比如茶叶品牌“搜山茶人Tea Rover”,就凭借颇具现代感的国风摊位布置,成为各个创意市集的“打卡圣地”。这个年轻化的茶叶品牌没有实体店面,而是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上写短诗、发微电影、开设网店,在不同的创意市集上打造个性摊位,不但能吸引粉丝来线下打卡,还能在摆摊现场吸引新的顾客。
如今,创意市集就像春天的花一样绽放在城市空间。和过去的农贸大集不同,人们在这里出售和购买创意产品、拍照打卡,但它又像很久以前的赶集,顾客和摊主可以讨价还价,热闹非凡。每一个创意市集都在营造着城市烟火气,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各具特色的主题市集吸引着城市里不同兴趣圈层的消费群体,这已成为一种都市新潮流。烟火气与时尚风共存,古老的形式被文化创意赋予了新的内涵,城市“市集”的复兴,既是传统的回归,亦是创新的延伸,为城市发展探寻出内生动力。这就是市集带给我们的惊喜,也是城市更为充满活力的因子。(韩佳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