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迎宾 先品“三道茶”-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2 08/18 10:07: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江南人迎宾 先品“三道茶”

字体:

    提到江南的风俗茶,流行于湖州吴兴、南浔一带的“三道茶”,是别具代表性的一类。当地人生活的节奏慢悠,民风和善,十分好客,春夏秋冬,四时佳节,或走亲访友,或谈古论今,主人家总会端上“三道茶”招待宾朋与故旧。

    “三道茶”扬名于唐朝,如今已融入寻常人家的日常生活。湖州农村民间习惯用“三道茶”招待首次登门的“毛脚女婿”。那么这三道茶究竟有哪些讲究呢?

    第一道称为风枵(xiāo)汤,也称“风枵茶”“镬糍汤”“待帝茶”等。“枵”字,原指布类的丝缕稀疏而薄,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第一道茶是选用糯米制成薄薄的白色锅巴片加糖泡制而成的甜汤。因在制作过程中,需把糯米饭摊得轻薄如纸,风都吹得动,加之其色白如云,故名“风枵”。

    风枵的历史渊源流长,史记唐天宝(公元748年)年间开始作为朝代贡品。相传大唐年间,江浙一带有一位女子才华出众、品貌兼备,选入宫中为妃后深受皇帝宠爱,不久怀有皇子,家人将糯米镬糍送入宫中,妃子食用后身体康健、顺利产下皇子。皇帝闻之龙颜大悦,于是将糯米镬糍列为大唐贡品。自此,江浙一带妇女孕产时食用糯米镬糍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江南一带待客是极热情的,客人上门泡风枵汤,且主人嘴上一定有句好口彩“甜介甜,甜一年”,祝愿来客“生活甜蜜美满”,故风枵汤也称“甜茶”。

    第二道茶是五彩缤纷的“熏豆茶”。湖州农村里,“熏豆”方言也叫“青豆”。秋天一到,“烘青豆”这农活就要安排上日程了。冲泡熏豆茶也是一门讲究的活儿。第一步,通常要用右手三指捏少许嫩茶叶,投入玻璃杯中,接着投入烘熏豆、丁香萝卜干,然后用筷子夹些许拌了白芝麻的橘子皮。也有人家加淡盐渍过的桂花、姜片,山里出产的扁尖及香豆腐干等。之后将沸水居高下冲,最后用另外一双筷子在茶汤里转圈搅拌几下。一碗五彩缤纷的茶端至客人手中时,要随上一句“吃茶”!

    作为“三道茶”的最后一道——“清茶”,当地人称之为“淡水茶”。关于这道茶,通常选用当地的名茶加水冲泡,如安吉白茶、长兴顾渚紫笋等,寓意“四季常青”。位于太湖之滨的湖州,自古以来是著名茶乡,植茶、品茶之风盛行,茶圣陆羽也曾钟情于这里,并在此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茶经》。

    翻开湖州的茶叶图谱,可以探寻到非常多的茶品种,如“温山御荈(chuǎn)”“罗岕(jiè)茶”“三癸雨芽”“菰城旗枪”“禹园碧玉”“梓坊茶”等等,每款茶各有其独特风味和底蕴。但是,在历史的起伏、气候的变迁中,有些原本是皇家贡茶的慢慢陨落,有些大名鼎鼎者变得无人问津,也有的则成为今时的当家花旦。

    说起“温山御荈”,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在温山(现在湖州弁山碧岩寺一带)设有专门生产贡茶的御茶园。据《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可能此茶即是温山御荈。其他如唐代陆羽《茶经》及李肇《国史补》、明清《茶董》《茶苑》《续茶经》等书均有此茶相关记载。

    至唐代,陆羽在湖州访到“顾渚紫笋”,遂给宰相杨绾写信,在《与杨祭酒书》信中写道:“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啜”。大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两斤紫笋茶,与顾渚山金沙泉一起进宫,皇帝享用后大喜,当即下诏:命长兴均贡。此后长达近800年,紫笋茶稳稳地在贡茶队伍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皎然、崔元亮、白居易、杜牧、卢仝、陆龟蒙等文人仕客无不为之倾心,为之吟诗作赋,“牡丹花笑金鉖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文/吴洛娴(高级茶艺师)

【纠错】 【责任编辑: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