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以及外围不确定性因素等压力叠加,使明年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经济转型升级机会值得关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或迎来从传统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大转型,“双碳”相关产业、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视觉中国图片
拉动经济增长因素出现结构性变化
2021年以进出口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伴随出口贸易降温,在三季度表现出增速放缓迹象。投资与消费领域增速低于往年正常水平,尤其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受地产环境与PMI指数下跌影响,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今年经济增长结构性变化明显,第三产业增长占比有所下降。
一是进出口下半年整体增速回落,出口贸易增速降低。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9.8%,增长强劲,但受国外产能恢复及政策影响,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增速放缓,截至10月份进出口增速回落至22.2%。其中出口贸易增速从2月份最高的50%回落至10月份的22.5%。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显著。1月至10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6.1%,增速有所放缓。其中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由一季度的24.7%降至7.4%,降幅显著;投资领域的增长更多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1月至10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3%,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1.2个百分点,但由于整体占比较小,未能对整体投资增速起到显著支撑作用。
三是内需还要继续发力。受疫情反复影响,社会整体运行成本加大,今年就业也更多分布在疫情防控的成本端,内需市场恢复较慢。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为3.9%,低于疫情前消费增长水平。
一方面是内需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是能源短缺叠加大宗商品涨价,推升PPI指数连创新高。10月份PPI同比上涨13.5%,尽管CPI受消费需求不足影响仍然处于低位,成本与价格差距压缩使企业利润摊薄,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将逐渐缩小。
四是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从今年三大产业对GDP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本年度上涨乏力,第三季度累计同比贡献率54.2%,相比2019年四季度下降9.3个百分点。而往年占比较小的第一产业三季度贡献率为5.06%,比2019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明年PPI增速将放缓
基于以上经济运行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尚未达到完全复苏。全球新冠疫情反复、新旧经济动能转换、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明年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是新冠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与出口降温。各国对疫情的防疫政策出现新的变化,给明年全球经济的走向带来不确定性。
得益于我国疫情的精准控制,全球贸易需求推动中国出口增长迅猛。但后疫情时代,出口存在不确定性。一是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在特定时期异常增长的外需不可持续。二是伴随各国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速、特效药研发上市,各国群体免疫屏障逐步建立,海外生产能力逐步恢复,货物出口竞争加剧。
二是“双碳”背景下的结构性调整与供给摩擦。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需要加速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成本。中长期来看,中国对“双碳”政策的落实将促进新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提升环境治理成效,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短期来看,能源转型升级将带来经济调整的阵痛。
三是预计明年PPI增速将有所放缓。能源短缺叠加大宗商品涨价,推升PPI指数连创新高。值得注意的是,PPI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显著高于PPI生活资料价格,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仅0.6%,涨幅差创多年新高。
PPI的非均衡增长实际导致的是原材料价格的相对上升,经过短期时滞后将影响到下游企业生产成本。目前来看,黑色价格有所回落,油气、有色金属价格仍有较强支撑,电力价格也将反弹,预计明年PPI增速有所放缓。
四是全球供应链重塑面临不确定性。本次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强大冲击,多地出现的供给问题致使全球各经济体开始反思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加速了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重构。
做好跨周期调节
面对明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预计经济增长结构将呈现一定变化。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但至触底仍有距离。同时,新基建、新能源、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生物医疗、新材料、消费升级等产业投资有望成为明年拉动投资增长主力,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与今年持平。消费方面,内需仍将延续修复状态,预计明年增速在5%左右。进出口方面,出口贸易增速受海外影响,预计增速在4.3%左右,进口贸易预计得到国内工业生产及消费反弹的一定支撑,维持在10%附近。
总体来看,造成消费增长疲软以及投资增速放缓的因素在短期内仍难改观,同时明年进出口增速将面临进一步压力,因此经济增长动力整体仍将处于恢复状态。伴随着明年中国经济的“调速换挡”,增长动力或迎来从传统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大转型,“双碳”相关产业、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保障明年经济的平稳运行,财政与货币政策也应做好跨周期调节。考虑到我国目前债务水平低于国际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仍有宽松空间,应发挥其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扩大对消费领域的减税降费,助力内需不断复苏。货币政策方面,目前暂不具备大规模降息基础,应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施策,重点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提振企业家预期。(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