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财,月入6000照样财务自由”“不花一分钱,教你财富增值”“现金放在身上就是负债”……近年来,类似的视频或宣传内容在微博、短视频等平台频频出现。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财商教育机构打着“播撒”财富的旗号炒作、放大群众财富焦虑疯狂吸金,潜藏风险隐患,亟待明晰监管职责和行业标准。
放大财富焦虑 围猎投资新手
西装笔挺、妆容精致、散发商务气息的俊男美女,煞有介事地“输出”金融逻辑、财务自由等看似专业的词汇,推介理财课程……这样的画面,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并不鲜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2年版)(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我国财商教育行业呈爆发式增长。2012年到2019年,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60多家升至1800多家,增长超过6倍。截至目前,商业信息服务平台“企查查”显示的财商教育相关企业突破6000家。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财商教育机构学员来自三四线城市及更下一级市场,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已有家庭用户占比高于单身用户,年龄集中在30岁-45岁之间。在这个群体中,有在校大学生,有职场新人,还有全职宝妈。
投资了8000多元购买课程的杨冰告诉记者,他工作不满5年,月收入近7000元。“我单身,住在父母家,暂时没有房贷负担,但增收乏力。以后谈恋爱、结婚、买房、生娃,处处都离不开钱,所以想找增加收入的方式。”
25岁的南京市民周慧刚生完孩子,家庭收入仅靠丈夫每月1万多元工资支撑。“上有老、下有小,钱不够花。”周慧说,她参加了某财商教育机构收费12元的“小白”理财课程,进入后半段,培训人员开始展示过往学员的收益案例并推荐付费课程。“看到那么多学员通过学习实现了资产增值,我心动了。”最终,她分期付款购买了价格近万元的理财课程。
“挣钱不易,攒钱更难。”江苏一位26岁的“新农人”说,这些年,果园收成不错,但行情起伏大,生产资料价格涨得又快。一年收入十多万元,但到了年底,手里总是不见钱。“就想买个财商课,以小博大。”
记者调研发现,财商教育入门阶段授课内容基本为简单的投资理财知识及工具介绍,涉及股票、基金、债券等。培训人员每日发布直播授课链接,并在微信群内以额外的免费学习资料为激励,督促学员打卡学习。当课程进入后半段,培训人员则通过展示过往学员的理财收益案例,向用户推介后续付费课程。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低价或免费课程吸引、招揽客户,进而向学员推荐价格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进阶课程,是大部分财商教育机构的主要盈利模式。
此外,会员费、用户转化带来的收益等亦是部分财商教育机构的盈利来源。前者是机构根据会员缴纳费用高低,给予不同课程服务和实践指导;后者则追求客户后端金融服务的盈利,包括金融产品销售佣金、开户佣金等。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财商教育主要有五类施教主体:一是教育机构类(包含垂直财商教育机构和综合类教育机构);二是泛财富管理机构类;三是自媒体机构类;四是金融机构类;五是其他机构类。其中,财商教育行业头部机构多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注册地。
行业鱼龙混杂 有的涉嫌违法经营
看似红火的财商教育行业,却暗藏着极大的风险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财商教育机构的设立并无门槛,由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课程质量无法保证,使得一些学员高价购课后收获不大。
不久前,某财商教育学院上演“翻车”现场:一名培训老师将“主动型基金”解释为“别人主动推荐的基金”,而实际意思为“是以寻求取得超越市场业绩表现为目标的一种基金”,这位老师的表现令学员们哭笑不得。
有网民在百度贴吧中“吐槽”:“所谓的进阶理财课程根本学不到知识,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感觉交了一波‘智商税’。”一位曾在某财商教育机构就职的人士坦言:“很多付费课程的内容,大多都是在网上能找到的,而且是免费的。而教课的‘班主任’,多是从学完课程的学员直接转化来的,实际上也是销售人员。”
一些财商教育人员在授课或沟通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多位学员表示,部分未持有金融牌照的财商教育机构在授课中推荐金融产品,收取投资咨询费,甚至变相“代客理财”,涉嫌违反相关法律。
杨冰告诉记者,培训人员以作业形式要求学员在指定证券公司开户,美其名曰“实操”,有时还推荐学员购买某只股票或基金。我国证券法规定,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业务,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未经核准,不得为证券的交易及相关活动提供服务。
“交钱容易退费难”成为部分财商教育机构设置的“陷阱”。许多财商教育机构设置了有关退费的严苛条件,比如必须完成课程并通过考试等。有从业人员坦言:“考试难度捏在我们手里,想让你不过,有的是办法。”
不通过课程还不退费,这对部分举债学习的学员造成麻烦。一些学员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花呗、信用卡分期等方式购买财商教育付费课程。一旦机构经营不善,课程无法继续,学员不仅完不成学业,而且无法收获期望中的理财回报,甚至还面临负债风险。
《白皮书》指出,财商教育行业缺少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明确规范,它呈现教育和金融双重属性,运行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特点,教育培养目标兼顾私人和公益性质,这些导致财商教育行业监管归属模糊,主体不明。
一位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有地方监管部门曾对财商教育机构进行摸排,发现管起来过于复杂,因此牵头管理的意愿不大。从目前看,市场监管部门相对参与较多,但主要是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角度开展监管,无法覆盖金融、教育等领域问题。
设立行业准入门槛 保障金融安全
当前,社会上理财需求旺盛与理财知识匮乏的矛盾凸显,财商教育在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推动经济和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乏力的问题值得重视。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应逐步建立起协同监管的框架,同时强化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和机构合规守法经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冬伟表示,财商知识互动行业敏感度较高,因此更要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对于快速发展、带有互联网属性的行业,要善于运用市场监管政策组合工具,比如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规范行业准入门槛等。
《白皮书》指出,财商教育行业最有可能采取的监管架构是功能监管理念下的多部门协同监管,不同部门根据业务和职能分类,在协同构架下,按功能实施监管。同时,政府要支持和帮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引导行业和机构合规、合法经营。
多位专家认为,要加强行业制度、政策和规章建设,相关部门可联合出台规范财商教育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对“理财教育”“财商教育”等机构注册实行前置备案或者审核,对财商教育从业人员提出明确的资质要求。
一些专家呼吁,要强化对财商教育行业的违规营销管理,确保金融安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认为,财商教育要避免互联网风险放大效应,严格区分教育和营销的界限,守住正当竞争、合规经营的红线,从广告层面把好关,杜绝信息安全问题。同时,要引导行业自律发展,并从销售、培训、宣传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履行好社会责任。
此外,还要明确行业管理规则,加强正面引导。车宁建议,禁止财商教育机构开展针对具体业务、产品、服务的营销宣传,限制金融机构入股、控股,禁止贩卖焦虑,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将其竞争力置于培养客户知识框架、理解能力、方法技能上,打造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并与学校基础教育、社会通识课程、金融机构教育宣传相互区别而又彼此支撑的课程教育体系。“财商教育并非洪水猛兽,要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帮助老百姓守住‘钱袋子’。”(记者 刘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