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不温不火到现如今成为网红产品,“惠民保”近期在多座城市加速落地,尤其在特药、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方面推陈出新,让惠民保引发更大关注。
近年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保险机构商业运作、与基本医保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在各地迅速发展,多地称之为“惠民保”,实际上相当于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个补充保险,不过是以商业化和市场化方式来运作。
“惠民保”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率先在北上广深及东部地区多座城市迅速铺开,上海“沪惠保”“北京普惠健康保”等都成为当地热销产品。记者梳理发现,近日惠民保产品竞相在多座非一线城市启动,其中,中西部城市占了多数。
7月29日,西宁市推出“夏都惠民保”,保费标准原则上按照上一年度西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3%确定,结合保障需求、基金平衡等因素第一年确定为89元。西宁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不设置年龄、既往病史、健康状况、疾病风险和职业类型等前置条件,均可参加“夏都惠民保”;今年6月,“内蒙古惠民保”以每年最低86元的保费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医疗和特药保障,截至7月末累计投保人数已超过25万人;此外,广西百色、河池、玉林以及云南红河、文山等地近期都迎来了惠民保项目。
从投保门槛来看,此前各地惠民保产品的主流设置是当地医保人员才可以参保,升级后的惠民保则将“新市民”也纳入参保范围。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他们不一定有当地医保,目前约有三亿人。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此前发布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的金融需求来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记者梳理发现,例如广州“穗岁康”就将非广州户籍、持有居住证满两年的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实现了对广州常住居民的全覆盖;“杭州市民保2022”规定,只要在杭生活,有国内其他省市的基本医保也可以投保;沪惠保(2022版)也特地开发了关爱版和新市民版。
从各地披露的2021版惠民保数据来看,与2021年前推出的惠民保相比,各地惠民保的赔付率更加趋近于70%至90%这一区间。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宋占军认为,惠民保的拓展仍要注意保费和赔付的平衡,既要提高参保人的获得感又要避免巨额亏损风险。(记者 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