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20年,西南天山磷钒矿,万建领和同事进行讨论(受访者供图)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李童)万建领是一名地质工作者,现任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地调所长、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他常年工作的地方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高原、高寒、低压、无人。“含氧量只有平原或者海平面的1/3左右,最怕的是感冒,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快就会引起肺水肿,甚至脑水肿,两三个小时人就没了。”万建领向新华网记者讲着极限的生理挑战。
地质勘探需要耐得住寂寞,万建领一干就是16年,承担的多个重点找矿项目取得重大成果。他在海拔5600米的西昆仑地区发现并参与评价的火烧云铅锌矿,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的超大型铅锌矿。作为第一发现人,万建领还先后发现并评价了萨岔口(大型)、长平岭(中型)、宝塔山(小型)等多处铅锌矿床。
从入行到精通
在高海拔地方做地质勘探是什么感觉?
万建领工作的地方海拔超过5450米,这样的地方是没有常住人口的,但是有草原,有高山,能见到藏羚羊、野毛驴,还有一些高原上特有的小动物,“有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觉得很好。”
2017年,萨岔口铅锌矿,万建领在进行岩心编录(受访者供图)
对于缺氧和寒冷,万建领和同事们都有心理准备,但低压是他们从没体会过,也没预想过的感受。“方便面会自己爆炸,一到晚上,就听见方便面包装袋一个个都炸开。”据万建领讲,高海拔的地方夜晚气压会更低,五脏六腑气压高,就会往外扩张,有一种身体内部向外膨胀的感觉,会头疼,浑身不舒服。
万建领刚到新疆工作是2004年,第一次出野外大约在山上待了四个月时间,“一开始是感觉回归大自然,后来就觉得跟城市完全隔离开了。”万建领回忆当时的经历,没有电,用电要靠发电机,有时候也会点蜡烛,也没有信号,手机是打不了电话的,只能打卫星电话,而且外面打不进来,只能打出去。
最初,万建领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跨度很大,但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他下定决心要把地质学好,把工作做好。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单位组织的多次技术比武中,万建领均名列前茅。
多坚持一个月,多干了10年
“其实地质勘探特别考验人,你要有毅力,要执着地往前走,老话说‘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做地质这块,恰恰需要这种精神。”比如2011年,因为多坚持了1个月,万建领和团队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烧云铅锌矿,他所在的地质队又在那个地方多干了10年。
当时已经10月份了,在海拔5400多米的地方,气温已经很低了,万建领的团队已经在野外连续作业4个多月,大家都没有回过家。是就此结束工作回去,还是继续作业,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2010年,宝塔山铅锌矿,万建领(右1)和同事在吃午饭(受访者供图)
作业的地方地处无人区,天气冷就意味着更多风险,对大家的生理、心理都是挑战。“就那么回去了,老觉得有点不甘心。”几经商量,大家又坚持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终于有了突破,万建领团队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铅锌矿。
“就因为那一次的坚持和发现,我们后面又在昆仑山干了10年,明年后年的项目也都在规划中。”万建领曾经作业的地方,早已不是当年的无人区了。
在几千平方公里的发掘范围里要找到真正有矿的地方,犹如大海捞针,“还是有科学依据的,确实是运气好,”万建领说,要科学去分析,去论断,一点点缩小范围,一步步试,一个个筛选,“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只不过我们的怀疑对象分布得比较广而已。”
万建领说,未来他还想继续深耕地质专业,“新疆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可勘探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我们希望把地质事业做好,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