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人文经济学丨深刻把握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5/ 30 23:54: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人文经济学丨深刻把握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

字体: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深刻把握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繁荣、人文鼎盛,是中国人对休明盛世的美好向往。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根本要求,坚持“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文经济视角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也是其穿透力所在。

  以人文视角看中国经济,穿透力在于“见数”“见物”更“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保障了我国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厚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相对于经济数据、数量模型,人文经济视角更突出人的重要性。从田间地头的农人到穿过大街小巷的骑手,从景区的旅游者到服务者,从烧烤摊夜经济的参与者到直播带货从业者,每一张面孔,都阐释着“人气就是景气”的道理。这些年来,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崩溃论”无一例外自我崩溃,在以外来理论生搬硬套中国而水土不服之外,一大要害就是“见数不见人”“见物不见人”,没有认识到中国人具有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经济的韧性背后,是中国人的韧性,14亿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的执着追求和创造力,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人文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代中国治国理政核心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天然契合。无论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难,还是“黑天鹅”“灰犀牛”国际政治经济风险挑战,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以人文视角看中国经济,穿透力在于文化的“根和魂”使我们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就是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历程。《唐宫夜宴》火遍全网,《洛神水赋》再成爆款,河南火爆“出圈”;西安“盛唐密盒”吸引无数游客,“房谋杜断”与当代人互动,文化成为产业,产业也成为文化。大地上,中国高铁领跑世界速度;太空里,中国“北斗”指引方向;海浪间,中国舰船犁耕万里……这是中国制造的文化品格,是以四大发明及丝绸、瓷器等独步寰宇的中国“工匠精神”新容颜。

  以人文视角看中国经济,穿透力在于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吸纳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我们都注意借鉴。同时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理论,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理论,关于“大循环”“双循环”的理论等等,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我们从人文经济视角看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有中国特色、时代内涵的人文视角可以更好透视中国经济奇迹密码,也将为解答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答案。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 】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965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