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一秒钟一公里”超充赋能绿色出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9 10:06: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一秒钟一公里”超充赋能绿色出行

字体:

  1秒钟时间可以做什么?对于超充而言,答案是:充电1秒钟,续航增加1公里。新能源车主喝一杯咖啡的功夫,最快15分钟就可以“满电出发”。

  简单便捷的补能体验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电池、车、桩等多环节技术创新突破。当前我国超充发展还处于产业化初期,未来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百亿元级,逐步破解电动汽车“里程焦虑”,赋能绿色出行。

  距离苏州北站500米处,协鑫能科苏州阳澄国际电竞馆超充站里,近950平的车棚顶部,198kW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熠熠生辉,每年预计发电量20万度,为场站提供了15%的绿电。车棚内,不时有新能源汽车前来充电,这里的液冷超充设备单枪最高功率支持600kW,能够实现“一秒钟一公里”的充电速度。

  目前,协鑫能科已在全国建成了50多座开鑫充电场站。“下半年我们会发布720kW的全新超充产品,充电速度可达到1秒钟1.5公里,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协鑫能科移动能源公司总经理李健告诉记者。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已逼近四成。面对“充电慢”这一补能的核心痛点,“超充”正成为行业发展的热门方向。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充电技术分为慢充、快充、超充。其中,超充一般是指能实现350kW以上的大功率充电。

  1秒钟0.7公里、1秒钟1公里、1秒钟1.5公里,400kW、600kW、720kW……以“秒”计的充电速度提升,对应的是以“百千瓦”计的功率增加,更是以“年”计的创新努力。

  “超充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桩和车得匹配起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说,大功率、大电流带来的是温度的急剧上升,超充技术首先要保证电池不发生热失控,也不会对电池寿命造成致命影响。此外,大功率充电还涉及电动汽车电压平台的上升,以及充电枪、充电线缆、充电机在充电过程中的冷却问题。

  以充电桩为例,液冷超充技术是当前业界竞逐的焦点,简单说就是利用液体循环来快速带走关键部件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热量的技术,具有充电速度更快、更轻便、低噪音、长寿命等优势。

  这一技术从“纸面”落向“地面”并非易事。对此,李健深有体会。“液冷技术的关键之一就在充电枪的连接线上。充电枪线要想更细、载流量更大,首先要在材料技术上有所突破,还面临着液冷模块技术、冷却系统、流体分配策略等诸多难题。以热设计方案为例,我们不断尝试、改进完善,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液冷+风冷’融合的方式,让液冷流量和风量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实现最优匹配。”

  具备720kW液冷超充桩的量产能力,布局十几项专利,建成先进柔性的自动超充生产线,正在打造一座综合性实验室……目前协鑫能科业务研发投入已达到3000多万元,融合光储超充、虚拟电厂,聚焦低电力成本、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充电网络建设。

  2024年被不少人称为全液冷超充桩爆发之年。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指出,液冷超充驱动产业链升级,2026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90亿元。在车企、能源公司等推动下,中性预期2026年国内液冷超充站数量有望达4.5万座。

  在超充站加快建设落地的同时,高倍率电池和高压快充新能源汽车也更多涌现。

  据刘永东介绍,我国从2016年就开始了大功率充电技术和标准的预研,开展了示范工程的建设。目前国内充电模块最大功率基本都能达到800kW,4C电池已开始量产,很多车企也加快推出800V架构新能源车。相比欧洲和美国,我国大功率充电产业化的竞争来得更早一些。

  “预计今年会有几十款800V架构新能源车上线。”李健也表示,未来随着800V架构新能源车大面积推广和价格下降,预估超充需求会大幅增加,仅相关充电产品每年预计有几百亿市场规模。超充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算力等领域,产业前景广阔。

  刘永东提醒,当前超充行业发展还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关注安全、成本、车桩协同等问题。他建议,超充设施规划布局要找好应用场景,结合商业模式建设,应重点关注、提前布局高速公路等一些对快速补电需求急迫的场所,同时和居民充电等其他规划以及配电网建设做好主动有机配合。(记者 王璐 裴桐)

【纠错】 【责任编辑: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