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支持性立场 淡化金融总量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详解货币政策走向-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9 20:09:36
来源:新华网

坚持支持性立场 淡化金融总量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详解货币政策走向

字体:

  新华社上海6月19日电 题:坚持支持性立场 淡化金融总量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详解货币政策走向

  新华社记者吴雨、桑彤

  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吸引全球目光。当前,中国坚持怎样的货币政策立场?未来政策调控将关注哪些方面?在19日举行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详解货币政策走势,并回应了热点问题。

  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潘功胜在论坛上明确表达了我国货币政策立场。

  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不少央行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等操作,保持了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新创设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有针对性地支持挖掘国内需求与动能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均高于名义GDP增速。5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67%,处于较低水平。

  近期,有市场人士关注到,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

  潘功胜回应称,一些金融机构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以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于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强规范,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

  “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潘功胜说。

  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如果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

  潘功胜介绍,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聚焦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让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潘功胜说。

  “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潘功胜表示,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在潘功胜看来,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引起市场普遍关注。潘功胜表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中国人民银行正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潘功胜说。

  货币政策将注重三方面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展望未来,潘功胜表示,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潘功胜在论坛上详解货币政策考量和未来展望,并表示要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潘功胜说。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