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罗织下的故乡壮游 ——读《察哈尔摄影志 1874—1952》-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11 08:44:46
来源:海外网

影像罗织下的故乡壮游 ——读《察哈尔摄影志 1874—1952》

字体:

  《察哈尔摄影志 1874—1952》(李馨 著)2024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察哈尔,历史地理名词,1928年察哈尔置省,1952年撤省,其主要辖境大约包括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京市延庆区等地。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此留下最早的影像记录。此后,从广袤的边地风情到繁华的贸易中转站,从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到奋起反抗的革命热血,沧海桑田,要去探寻这座在地名上早已不存在的“故乡”,除了浩瀚的书籍、少数人的记忆,要去勾勒它的过往,何其容易?幸好,还有影像。

  《察哈尔摄影志 1874—1952》便源自作者对故乡的眷念和羁绊。书中广泛收集海内外收藏机构及个人的影像资料,图片蔚为大观且珍稀。主要来源于海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馆、个人所藏。作者李馨将收集到的影像根据内容、风格、类型、年代进行重新构架,与方志的体例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再加之这些影像涵盖山川、物产、人文、风俗等方方面面,有如方志般内容广泛且具有资料性,因此,本书的书名也就有了出处。

  换言之,本书不是图片的堆砌,在史志的主体撰写之外,作者对图片进行了专题化的整理,并在文献中打捞材料,采用“图片+文献/日记/笔记”形式,在影像的解读上下了大功夫。为了深入认识这片土地,她曾多次回到家乡,去探访当地学者和摄影师,去百年前摄影师拍摄的位置感受、思考,去了解察汗托罗海、桃花镇、郭磊庄、黑汉岭等一个个从未关注的村落。但更多时候,则是在大量的方志、史料,尤其是旧志中找寻、发现。作者感叹:“阅读的过程中,深感母语之凝练、温暖,其对事实的描述,要远胜过我在当下的期期艾艾。”

  在方志以及一些历史类书籍的编修中,“照片”一直以附图的方式扮演着配角,很少被正视。而在本书中,影像是主体,它们反映的内容以及视觉间的关系是本书的建构基础。这也是首次对该地域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影像梳理,为地域摄影史的书写提供了实操案例和具体方法。

  本书展现了察哈尔主要的历史节点:外国探险队的进入与早期贸易、京张铁路的修建、日本侵华时期、晋察冀画报社迁张家口时期、察哈尔的解放等,此外,在大历史下串联的一些细节,解读很生动——“长城摄影小史”、“察哈尔最早的人物肖像、最早的本土照相馆”、必拍景点之大境门、京张铁路的影像档案、钱伯林的地质学考察、迈耶的植物学考察、沙飞等人对新闻摄影的探索与改进等等,以及缀连起来的若干中外摄影师(记者)、照相馆在察哈尔这片土地上的足迹,都丰富了这本摄影志之外的视角维度。

  摄影,是一种同时认可事物的现实性和其超越性的方式。陌生的故乡,踏实的脚下,这场对察哈尔的古今壮游,终于得以全然复苏。(唐燕)

【纠错】 【责任编辑: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