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0/ 15 08:36:35
来源:新华网

精武没有“门”:香港武术团体的百年侠义传奇

字体:

  新华社香港10月15日电 题:精武没有“门”:香港武术团体的百年侠义传奇

  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江湖有多大?大到可以包容众多门派。江湖有多小?小到可以汇于一室之内。

  香港的武林江湖,可在九龙闹市的一处窥得一二:二三十门功夫的传人聚于此,结成香港精武体育会。

  香港精武体育会成员合影(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油麻地佐敦道,老旧的华丰大厦。上到13层,越过走廊上交错的晒衣绳和杂物,即见一扇门,上方挂有一块金字朱漆老匾。

  推开门,里面是一间约120平方米的练功房。楼外,车水马龙,市井繁华;门内,“刀光剑影”的“好戏”正在上演:身怀不同武艺的师父轮番登场,施展拳脚,传学授徒,好不热闹。

  “精武”一事,因霍元甲的办学及电影《精武门》而闻名。不过,精武没有“门”,或许才是香港精武百年的最好注脚——走进这道门的各门各派,助力中华武术文化拓展时空维度,传到当代,传向更远的地方。

  无问门派,群英荟萃

  每月的第四个周五下午,数十名平日轮流开班的师父纷至沓来。

  这一月一度的会务时间,也是师父们的相聚时刻。练功房一下热闹起来,满是中气十足的声音。

  正事商毕,大家默契地谈笑出门,前往附近一处被戏称为“饭堂”的老馆。开几桌席,大快朵颐,推杯换盏,闲聊叙旧,颇有几分小说中武林大会的风范。

  香港精武体育会主席柯俊龙接受采访(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香港精武体育会主席柯俊龙说,聚会传统延续几十年了,自己知道每个人的口味,总是负责点菜。

  “精武一家,不分门派。”师父们围坐几桌,年龄有差异,功夫路数也自不同。

  精习咏春拳和太极拳的林展霆,习武的前十几年竟主要靠自己勤力钻研。后来,颇具悟性的他经介绍拜入叶问徒孙门下,更在师父过世后传其衣钵。“咏春的特点是以静制动。”他介绍,不行心意,只用精神。

  八卦拳则以动制静,在走转中纵横连环。作为“北拳南传”代表人物傅振嵩的第二代传人,李孝全跟随多位师叔将傅家拳械学了齐全。不负所望,他助力傅氏八卦拳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8月18日,张本良展示功夫(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咏春和八卦皆刚柔相济,岭南洪拳则以刚猛著称,伴着一声长啸,硬打直上。黄飞鸿第三代弟子张本良是名退休的救生员,个头不高,但一身腱子肉,声称“心肺功能极佳”。

  8月18日,黄耀球展示功夫(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高大的黄耀球拿手的却是灵动的东江龙形拳。出拳时,他两手捏起作龙头状,以意导形,壮实的身形现出轻巧之姿,仿若游龙。

  钟秀霞展示功夫(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钟秀霞是在座少有的女师父,面容谦和,彰显数十年气功功力。她是“半路出家”,儿子上学后才得空习武,如今已是教过上千人的名师了。

  还有白鹤拳、蔡李佛拳、迷踪罗汉拳……柯俊龙挨个介绍。

  若问起各位加入精武大家庭的初衷,答案不谋而合:交流切磋,合力发展中华武术。

  德为门槛,侠之大者

  进入练功房,首先关注到的定是墙上满满的照片和牌匾:各个门派的师传、历届成员的合影……百年故事一一展现,不知曾有多少香港武林中人从精武的大门来来往往。

  环顾四周,只见大厅右侧挂着一个沙袋,后面是插满刀枪剑戟的武器架,另一侧摆着几个木人桩。

  黄耀球(中)指导徒弟练习拳法(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69岁的柯俊龙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此是1976年夏天,屋内没有装空调,经常练得大汗淋漓。装潢几经翻新,唯有沙袋的位置没变过,一拳一拳记录着学员的成长。

  木人桩旁是一尊霍元甲像,后有一面复刻匾额,是孙中山题写的“尚武精神”。

  精武体育会由霍元甲等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孙中山领导的多名同盟会成员也参与其中,旨在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志向坚定、体魄强健的青年,也为革命事业做准备。

  其后几年,精武影响日隆,海内外多地均成立分会。一众香港学生也受到感染,于1922年创办香港精武体育会,在上世纪上半叶诸多功夫南下传播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一路传承,是历史最为完整的一支。

  在香港,各项精武传统也得以流传:先驱们设计的精武装、精武靴,依然是重要场合的统一装束;用作基本功训练的“精武十套”,仍由李孝全领衔教授。

  传承不止于此。在柯俊龙看来,练武没什么门槛,最重要的并非技巧与勤奋,而是武德,用“精武精神”即可概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历史上,香港精武体育会和本地爱国力量联系紧密。一些老人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教育待兴,香港精武还办过义学。

  在精武数十载,柯俊龙最难忘的就是1997年。那是“热闹而不平凡的一年”,精武同仁联合香港武术界举办多场汇演,以中华武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7月下旬那一场最为壮观,可容纳2000余人的修顿场馆座无虚席。活动后嘉宾们“欢聚至深夜始散席”。

  开放门户,四海交友

  百年来,香港精武的访客,不问年龄职业,不分种族国籍。

  在这座国际化城市,几乎每位师父都教过不少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徒弟”,其中一些还把精武之名带回家乡,促成目前全球共80多个精武分会的格局。

  七八年前,李孝全受邀去加拿大、菲律宾教学时,更亲自联络当地各派武者,成立两处分会,后来还经常前去交流。

  在香港,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武术就和泰拳、跆拳道等外来功夫竞技切磋。香港精武体育会也随之多元化发展,柯俊龙即专研空手道。

  “空手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唐手’,博采多门武功精髓。”柯俊龙介绍,近年来他致力于不同国家功夫之间的交流。

  李孝全展示功夫(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李孝全回忆,在国外,人们不仅对中国武术的招式感兴趣,还向他询问应该如何理解“精武精神”,他回答“就是要帮助弱小”。

  “上武得道安天下,中武修德正身心”,慈善活动一直是香港精武的重要会务,多年来香港众多募捐义演中皆有他们的身影。

  2017年起,柯俊龙等首创精武武术段位制,设置相对普适的评判标准,以促进各门各派交流互进。练功房门口现挂有一张好似“风云榜”的段位名单,上榜的有100余名精武内外的武者。这一创设得到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认可,希望通过精武大家庭推广至世界武林。

  在香港,慕名前来的学员日益增多,每周平均有数百名:退休后“逐梦武林”的李小龙“粉丝”、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小朋友、因喜爱龙来学龙形拳的外国人……师父们在精武均收取比外面低的学费,意在凝聚力量推广传统武术文化。

  香港精武体育会主席柯俊龙接受采访(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炳辉 摄

  柯俊龙有一个心愿——联合香港武术同侪在此间召开世界性的武术大会,将“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薪火相传,将中华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0765112991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