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大湾区篇丨融入大局,创新发展——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07 15:00:16
来源:新华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大湾区篇丨融入大局,创新发展——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

字体:

  新华社广州12月7日电 题:融入大局,创新发展——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记者洪泽华、谢妞、霍加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一批具有创新、创意潜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来,大湾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合作,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大湾区的舞台上,港澳青年积极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大平台提供大支撑

  在位于广东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青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简宏希最近正忙着总结梳理过去3年项目研究的成果,期待在未来半年内发表论文。

  在香港、加拿大和美国先后取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后,2015年,简宏希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加入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球第四、中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是大湾区内重要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截至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2轮开放运行,共完成1700多项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将其比喻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过去10年间,简宏希参与了国家级、省级课题,也协助了不少企业的研发项目。他认为,大科学装置对基础研究和企业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散裂中子源可有效辐射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科研和应用需求。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区域内有2家国家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今年初,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增加到31家,三地协同创新平台规模不断扩大。港澳的科研优势和国际化特色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持续闪光。

  “现在,实验室越来越完善,设备越来越多,我大部分的工作重心已经放在东莞。”简宏希说,“未来,依托区域内的重大平台支持,大湾区一定会产出更多前沿科研成果。”

  新赛道催生新机遇

  从生命健康到人工智能,从先进制造到区域协同,新赛道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湾区动能”持续积蓄。

  香港青年吴佰谦所在的初创企业聚焦环保,为客户企业提供廉价减碳方案,建立新型、可量化和永续的减碳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参加相关比赛时,他发现大湾区城市间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形成互补,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意愿也非常强烈。

  “相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领域可以产生更多火花。”吴佰谦说。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青年曾婉雯正带领团队探索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路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中医的整体思维,他们致力于中医药可视化,让中西医有机融合,提升中医的服务质量。

  毕业于澳大利亚的医学专业,曾婉雯在2019年敏锐感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经过几番考量,她选择将事业的起点放在横琴。

  “从事医疗健康行业近15年,我一直在探索一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希望寻找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新平台。”曾婉雯说。

  去年,澳门特区政府提出“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其中强调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这让曾婉雯看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我们一定会把握机遇,让中医药大健康走向世界。”她说。

  强强联合共谋发展

  从香港到深圳前海再到广州天河,香港青年孔冬怡正在大湾区内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现在我有七成时间在香港,三成时间在内地,未来预计会有一半时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她说。

  孔冬怡2017年在香港成立公司,为香港企业提供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管理服务,利用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与香港客户的交流中,孔冬怡发现不少客户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有工厂或有合作伙伴。内地企业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让她感到巨大的市场潜力。去年,她在深圳前海设立第一家分公司,今年又在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与内地企业合作时,孔冬怡发掘到企业开发新市场的需求,又推出了品牌设计业务,帮助企业开发网站、应用程序,通过企业故事和品牌故事打造企业的国际化品牌形象。

  “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在‘走出去’。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化,熟悉国际规则和标准,通过与我们合作,内地优秀制造业企业可以提升品牌形象,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孔冬怡说,“这是大湾区内的‘强强联合’。”

  近年来,中国加快制修订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领域标准,引导工业和消费品技术不断升级。截至11月,中国已累计发布智能制造国家标准408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8项。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36届广交会上,服装、箱包等传统制造业产业纷纷将国际标准、资质摆放在显眼位置,吸引大量国际采购商关注。

  孔冬怡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熟悉各类国际标准,更关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内地企业有很强的实力,港澳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帮助,未来我很看好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她说。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