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以“挖野菜”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桂涛
朋友的家乡在江苏南京,那里的人们嗜食野菜。在他童年记忆中,每年开春,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南京人带着铲子和塑料袋,蹲在马路边、公园里埋头挖野菜。
香椿头、荠菜头、枸杞头、马兰头、菊花脑、蒲公英……有的用香油一拌,就是爽口美味;有的包饺子吃,醇美馨香。
对老人来说,饥荒年代,野菜能果腹、救命,太平日子里,野菜则能清热、去火、利湿、明目。而对我的这位朋友来说,跟爸妈一起挖野菜,更多是享受忙碌工作之外的闲情野趣。
他告诉我,在英国工作期间,来探亲的爸妈眼馋伦敦郊外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蒲公英、野荠菜,一个劲儿感叹英国人对遍地美味视而不见。于是,两个老人开始蹲在路边挖野菜。
盘中的野菜解他乡愁,但老人的举动让他有点难为情。那段时间,“中国游客巴黎卢浮宫水池里泡脚”“中国大妈纽约法拉盛大跳广场舞”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朋友甚至担心,就算爸妈零星的采摘根本谈不上“过度开采”,但路过的英国人会不会说他们“破坏秩序”或是“野蛮怪异”?
一次,他的父母正在挖蒲公英,一个经过的金发女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车静静观看。良久,她微笑着走向他,问他挖这些蒲公英回去有何用处?当听说是用来“包饺子吃”时,她竟十分感兴趣,详细询问择菜、清洗、焯水等步骤,还从包里拿出纸笔,认真记下。
他们聊起来。她说她是素食主义者,平时也热衷在野外摘一些树莓、蘑菇、野韭菜等回去食用,甚至还在树林里寻找蜂蜜。她告诉朋友,在“脸书”等社交媒体上,有很多英国人建立了群组,分享从森林里、草丛中获得食物的方法和经历。这些向自然索取、享受大自然馈赠的行为,被视为“健康”“时尚”。
临别,英国女人向老人致敬,夸他们聪明。他挖了一辈子野菜的爸妈也热情邀请她有空来家里吃蒲公英饺子。
我开始思考,为何我的朋友会误判英国人对“挖野菜”这一行为的解读。
后工业时代的英国,年轻人反感过度消费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和心灵困惑,反感资本带来的人的异化,转而寻求简朴、低碳、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红遍世界的李子柒不正是因返璞归真、发现自然的真实美才触动人们内心的吗?
阳光下,春风中,将一棵棵带着露珠清新、泥土芳香的植物,从肥沃的土地“请”入囊中,分类、择净、清洗、烹调,做成一盘盘适口的佳肴——这其实就是人类拥抱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
我曾经和剑桥大学的一个中国问题专家聊“现代性”的话题,探讨中国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当前西方的现代化有何不同。那位专家说,“中国式现代化”里一定有一些中华文明特有的理念,如“孝道”这种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又如“共同富裕”这样与西方“资本主导一切”不同的逻辑。
我认为,以“挖野菜”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那应该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高级智慧。顺天时、量地利,与自然为友,而非为敌。
来源:2021年12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