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布局,增加关键核心技术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加速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整体进程。
徐鸣
中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于近日发布,值得关注的是,白皮书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中,提及了一个重要词语——“新型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大家一定不陌生。正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亮眼成绩,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举国体制功不可没。
但伴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航天任务从国家任务向市场需求拓展,传统举国体制下“重技术、保成功,成本次之”的研发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多次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航天领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政策意见,推动商业航天从研制到发射、运营、应用的全产业链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全年商业航天融资额超64.5亿元。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生态正在完善。
航天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高风险等特征,关键核心技术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正在发挥基石作用,引领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汇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形成“央企/国企+”的创新共同体,围绕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当前,国家层面的航天任务需求正在面向社会逐步开放,商业公司等社会力量有机会,也有土壤参与其中;航天任务在顶层的需求层面上,不再仅满足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也正充分考虑应用层面的商业需求。
以卫星互联网为例,过去两年,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提出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多个政策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比如,银河航天作为商业航天企业,通过探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新航天系统工程,仅用11个月就实现了小批量卫星的全部研制工作,这也是中国首次实现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批产。
然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卫星互联网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星载芯片、低成本终端、星地融合通信体制、高容量一箭多星等“卡脖子”技术问题亟需解决。
这就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布局,增加关键核心技术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加速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整体进程。一方面,通过加大国家任务支持的导向作用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商业航天公司在频率资源协调、行业准入等方面被牵制的问题,充分释放商业航天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商业航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快速迭代等优势,开展核心技术和服务模式先行先试,助力中国航天产业生态建设,为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链、强链。
此外,还可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在国际航天市场上抢占先机,以应对激烈快变的全球竞争情势。
来源:2022年2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