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松信夫的中学生作文和老师批语
一个“优”字可以激励一个男孩,一句评语却可能摧毁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想象它对一个未确定志向的男孩内心的冲击,也可以窥见当时日本社会近乎疯狂的意识形态。
《环球》杂志记者/王子江 杨汀 曹北平(发自东京)
80多年过去了,冲松信夫仍旧保留着一篇他初中时写的作文。
作文是用铅笔写的,纸张已发黄,但字迹清晰。从清秀工整的笔迹中,可以看出一个少年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让世人得以触碰那个时代的“日本印记”。
疯狂的评语
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志向》,冲松信夫这样写道:
“我非常小的时候很爱说‘我要当陆军大将’。小学时画画,我也常常画军队。但是随着年纪渐长,这种想法就逐渐变淡了。有时我梦想当外交官,满世界跑,驰名外交界;有时会想当教育家,教导那些不幸的孩子,实现教育报国;也想过做慈善事业,又或者成为政治家,或者做医生悬壶济世。我甚至还曾幻想化缘乞讨,只要能走遍世界,看遍美丽风景也不失为乐事。任何职业都不容易。小时候大家都会想当首相、陆军海军大臣等,但大部分人都中途放弃了,能实现者微乎其微。能一心所向,勇往直前者,是非常了不起的。‘boys,be ambitious’(少年啊,请志存高远)。不过我认为,每天脚踏实地做好小事,积跬步也很重要。我现在还没确定具体的志向,我的志向就是:为了世界,为了日本,尽我所能。”
写这篇作文的时间是1940年,冲松信夫15岁。这篇文章总体说来写得情真意切,文笔流畅。老师用红笔给冲松信夫的作文评了“秀”,就是“优”的意思。但老师似乎又对冲松信夫作文中透露出的志向的不坚定非常不满,于是继续用红笔在“秀”字后面写了句评语:“勇往直前,死在陛下御前,这是你唯一的路!”
一个“优”字可以激励一个男孩,一句评语却可能摧毁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想象它对一个未确定志向的男孩内心的冲击,也可以窥见当时日本社会近乎疯狂的意识形态。
冲松信夫的初中学校位于他的故乡广岛县吴市,那是一个军港,去过广岛和平纪念馆的人都会看到一张图片——日军从广岛被派往侵华战场,当地民众列队送行。当年,中国已经因日军侵略陷于战火,生灵涂炭,冲松信夫的家乡却似乎“岁月静好”。他说:“因为战争,军港好像出现了繁荣泡沫。”
冲松信夫的人生,也因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被改变。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陆军士官学校;1944年,他被选中成为一名轰炸机飞行员,驾驶当时最先进的100型重型轰炸机。
1945年8月,冲松信夫的哥哥在广岛死于原子弹爆炸,冲松信夫则被选为神风特攻队队员,他本来要驾驶轰炸机去轰炸美军的战舰,结果没等出发,日本就投降了。
“这段历史应该被普及”
冲松信夫后来加入了侵华老兵组织的“日中友好8·15之会”,积极参与中日友好活动。
他之所以加入中日友好组织,是因为战后考入东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对历史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够理性反思那场侵略战争,意识到在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充满了有关中国的谎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有着“超然物外”的天性,厌恶战争。从冲松信夫那篇中学作文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特质,因为一般孩子不大可能写出“幻想化缘乞讨”这样的句子来。
在后来上士官学校期间,冲松信夫偶然看到了中国明代书籍《菜根谭》,其中的人生哲理立刻让他产生了“皈依”的感觉,他将全书抄写一遍,经常浏览。现在的他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手抄本,对很多名句也熟记于心,最喜欢的一句是:“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他说:“那个时候感觉随时可能会战死,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按当时的情形,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冲松是有许多机会去追求更加显赫的社会地位的,但他最终选择在妻子的家乡埼玉县的熊谷市当了一名中学历史老师。
“我觉得人生的运气总数是一定的,很多人死于战争,我却幸存了下来,已经耗尽了很多运气。”他说。
尽管冲松信夫在当老师时一直教育学生要反思历史,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教科书并没有告诉学生战争为什么发生,也没有说明日本为什么战败,更多的却是以一种“受害者心态”来讲述历史,以至于直到今天,“大部分日本人只是接受了战败这一事实,反思战争的人是少数,大声承认日本错了并提倡中日友好的人就更少了。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日本当年对中国都做过什么,这段历史应该被普及。”
尽管年事已高,冲松信夫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平时一个人生活的他能自己爬上三楼,自己开车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除了在电脑上下围棋,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开车时将前面车牌的四位数字两两相乘,心算结果。与《环球》杂志记者吃饭时,他仍然能够吃完三道菜,喝一瓶啤酒。
来源:2022年2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