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何以中国
  新华网 ( 2022-03-08 07:21:27 ) 来源: 《环球》杂志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队入场画面

    讲述好传统文化的故事,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粹,才能使中华文明在今天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才能激发起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更有底气的自信。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这是一件神奇的文物。

  它造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于1968年被考古队员从主人的墓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重新拼接面世。

  它1972年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相遇,随后受邀前往美国等多个国家。

  它1980年登上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图录的封面,被称为“中国的面孔”。

  它在2002年入选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结束了越洋使命,但同时也开启了丰富的国内旅程。

  它代表中国,2019年出现在“大美亚细亚 亚洲文化展”上,而它的“替身”们,正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里以“秦汉文明之代表”“中国工艺美术之代表”等各种身份展现身姿,它的衍生品——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在2022年初代表人类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成为许多人难忘的记忆。

  它最近一次露面,是在故宫一个名为“何以中国”的大展上。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它与130多件文物一起,共同阐发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

  它是长信宫灯。以它以及千千万万中国文物为基础所讲述的,正是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及它所展现的灿烂中华文明。而细观中华文明走过的路程,就会自然生发对于国家的文化自知、文化自豪与文化自信。

文明的旅程

  对于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罗向军来说,长信宫灯一直是馆内“明星展品”,尽管它一直辗转在外,回“家”的时间不多,但仍是他最大的骄傲之一。罗向军讲述长信宫灯的特别之处时,最强调它的环保特色:在汉代,青铜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长信宫灯的精巧之处在于,使用的时候油烟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与金属壁接触后逐渐冷却,凝结在内壁。由于灯体下端没有底盖,这件灯具还可以放置在水盘上,油烟遇水也会随之凝结,这样就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而且,整件灯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组成,可以拆卸组装,便于清扫积攒在内部的油烟。

  “西方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完成了金属导烟解决烟熏问题的类似设计,比长信宫灯晚了1600多年。所以50年前中美‘破冰之旅’时,基辛格看到它才会赞叹,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罗向军说。

  对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来说,长信宫灯代表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正是由于美国客人对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中国文物的赞叹和邀请,中国才开始筹备新中国第一次境外文物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也才正式成立。1979年中美建交之时,这批文物终于得以在美国巡展,观展人数超过130万人。

  “长信宫灯的巧思令美国人赞叹不已,他们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震撼。有一位观众激动地对我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早晚会有,但你们曾经有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有。”杨阳说。

  对于深圳南山博物馆馆长戚鑫来说,长信宫灯是个“可望但未可及”的遗憾。在2021年特展“焕若列星——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上,长信宫灯占据了整整一个单元的空间,墙壁上详尽地讲述了它的背景、每一部分的作用、生产工艺和背景,短片里复原了它的使用场景,志愿者讲解也足足用了一刻钟。但很可惜,透明展柜后面的“主角”,只是一件复制品。

  “我们没能借到这件文物的原件,但南山博物馆仍然想向观众展示,2000多年前的汉代文化是何等精巧、灿烂。即使是复制品,它吸引的观众人数也不逊于更早一些时候我们举办的拉斐尔作品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仍散发着强烈的魅力。在博物馆一周一天的夜场,上了一天班的年轻人仍络绎不绝地来打卡。”戚鑫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落后,正如长信宫灯重新问世后紧凑的展览行程所告诉我们的,讲述好传统文化的故事,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粹,才能使中华文明在今天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才能激发起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更有底气的自信。

百年的考古

  与长信宫灯一起出现在“何以中国”大展之上,最能代表这一主题的文物,是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这一同样出土于20世纪60年代的重器有着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这是目前找到的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文物。

  从1921年在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进行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开始,中国考古已经走过了100年。其中,像何尊这样带有重要信息的重要文化遗存,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广汉三星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从中亚地区传入,外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深深刺痛了老一辈考古人,也激发了他们通过考古资料寻找何以中国的热情。百年考古发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也向世界系统、完整地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中国上古时代有什么样的人文和政治景观,中国文化的源头到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成为国人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渐清晰。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余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通过考古发掘,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实证,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不断被揭示,丰富和深化着中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

  因此,何尊、长信宫灯以及更多的文物,被称为国家宝藏,被“何以中国”大展放在了“源”这个单元。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所说,“发现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这是中国考古人的根本任务。感受、阐释和宣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

从中国出发

  故宫“何以中国”大展的第二个单元以“流”为主题,分为“血脉相依”“和衷共济”“休戚与共”三节,分别阐释中华文明通过域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与域外文明的辉映互鉴、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互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辉煌历程。在这里,可以看到深受印度教影响、云南出土的金翅鸟,颇有西域风格、吸收西方金银器加工技术所制作的唐代何家村窖藏银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代表草原文化的鲜卑金步摇……

  与第一单元结合,可以看出,正是拥有对“源”的笃定自信,才能在“流”中避免扑朔迷离,随波逐流。正是在不断重新认识、讲述并向外展示新出土文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后,中国当代“开眼看世界”才变得更有分量、更有底气。

  比如,中国考古人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游离在国际考古学边缘,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派出30多支考古队赴国外开展合作考古项目,足迹抵达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考古‘走出去’,促进了中国考古人与各国学者的交流,中国考古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了中国考古学者的贡献。”王巍说。

  又比如,多年担任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的许宏,一直是公众考古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的“解读早期中国”系列,已经从《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写到了今年的《东亚青铜潮》。他的目光,已经不局限于中国,而是从大历史的视角,将中国纳入欧亚大陆青铜贸易与交流的“世界体系”。

  再比如,以葛兆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已经不满足于美国和欧洲学者们从自身角度讲述的全球史,他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做了一档节目,叫做“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更多地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问题和视角去看全球。他们希望,在全球化时代,达到历史学的崇高理想之一,即培养世界公民。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所说,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一自信,以寻找“何以中国”为基,以中华文明为础,一起向未来。

来源:2022年3月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