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纳坦兹核设施
在近年来爆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网络战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陆海空天等其他有形战场。
黄国志
在现代以及未来战争中,除了陆、海、空、外层空间等有形的战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战场,这就是以互联网以及大局域网为主战场的网络战空间。在近年来爆发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网络战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陆海空天等其他有形战场。
具体来讲,按照不同的实施手段、针对的对象以及效果,可将当今的网络战进一步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网络情报战、网络控制战、网络破坏战和网络攻心战。
网络情报战
通过互联网窃取对方的秘密、机密甚至绝密情报信息,是网络战最初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情报战并不仅限于双方交战时期。在和平时期,互相视为潜在对手的各国一直在对方国家的互联网上,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窃取情报的秘密行动。而且,这些情报信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只是军事情报,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及个人信息等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各重要领域。
一般来说,网络情报战中的窃密者会通过几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入侵对方的计算机;破解对方管理员等重要用户的登录密码口令,侵入系统;向对方的计算机以及其他终端植入“木马”软件,窃取重要信息;利用网络嗅探技术,获取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的数据传输信息;在服务器上安装名为“食肉动物”的电子邮件过滤软件,能够监控和获取该服务器上所有用户收发邮件的内容信息;等等。
近年来,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网络情报战案例,就是2013年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出的“棱镜”计划。该计划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是一项绝密的电子监听计划,正式代号为“US-984XN”。“棱镜”计划利用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美国互联网巨头的服务器,监听和获取所有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用户的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等海量信息,甚至包括任何一个与国外联系的美国公民。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从中筛选认为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作为每日简报的一部分提供给美国政府的最高决策者。值得注意的是,“棱镜”计划不仅针对俄罗斯、中国等美国所认为的潜在对手国家,也包括其西方盟国政府的领导人。这也是“棱镜”计划曝光后,在西方也掀起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络控制战
除了窃取情报,网络战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对方的计算机。在双方交战的情况下,如果一方通过特殊手段控制了另一方的计算机,进而就可以控制对方的武器装备、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等,使得对方的作战系统彻底瘫痪。
2007年9月6日,以色列空军出动了18架F-16I战斗机,彻底摧毁了叙利亚境内纵深达100公里的某重要军事设施。以方声称,该军事设施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设施”,但叙方矢口否认。不过,叙利亚军队确实在该设施周围部署了大量防空武器系统,包括当时刚刚从俄罗斯得到的“道尔”-M1。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道尔”-M1作为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之一,在以军空袭中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在2018年的另一场以军空袭中,已经部署在叙利亚的俄军S-4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同样“保持沉默”。让这些俄制防空武器系统暂时“瘫痪”的罪魁祸首,就是美军研发的“舒特”网络战系统。
目前,关于“舒特”网络战系统的详细资料仍是美军的最高机密。根据公开资料推断,“舒特”网络战系统很可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启动研发。作为世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美军自然会想到将其技术优势应用于网络战领域。2001年,外界首次得知美军研发的“舒特”网络战系统,而且该系统还在不断进行升级换代,截至目前至少已经进化出五代。
早期版本的“舒特”网络战系统可以使得美军实时获取对方雷达屏幕的显示信息,之后的版本进一步实现了美军操控对方雷达的能力。比如,在2007年对叙利亚的空袭中,以军就利用“舒特”网络战系统控制了叙军的“道尔”-M1中程防空导弹系统,使其“看不见”以军战机。而目前更高版本的“舒特”网络战系统,据称可以利用对方的数据链打入到作战网络中,不仅可以实现控制,还能够制造假目标、假信息,彻底瘫痪对方的作战指挥系统。
网络破坏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情报战和网络控制战之后,网络破坏战也开始悄然登场。与前两者主要针对网络系统的窃密、控制不同,网络破坏战主要针对计算机所控制的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病毒入侵到对方的计算机网络中,向其控制的硬件设备发出特殊指令,导致后者因超出运行的负荷而过载,严重者有可能会起火甚至爆炸。
2006年,伊朗开始恢复铀浓缩活动。欧美国家和以色列认为这是伊朗在为研发核武器做准备,必须全力予以阻止。不过,此后伊核谈判时断时续,美国对伊朗制裁难以见效,再加上伊朗拥有强大的军力,美国和以色列也不敢轻言动武。于是,在奥巴马时期,美军提出了一个代号为“奥运会”的网络破坏战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病毒破坏伊朗的铀浓缩计划。
当时,美国、以色列、德国、荷兰等国联合推进这一计划,并且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美国和以色列负责编写后来被微软命名为“震网”的强大破坏性计算机网络病毒程序,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了伊朗工厂所使用的工业控制系统,而荷兰利用在伊朗开设的铀浓缩离心机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掩护,派出特工假扮成工程师,设法将病毒植入到伊朗铀浓缩工厂的计算机内。
从之后伊朗国内传出的消息看,“震网”病毒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比如:通过发出错误的控制指令使得大量离心机报废,而伊朗控制人员得到的反馈信息还是一切正常;改变离心机的转速,使得生产出的铀浓缩材料不达标。2020年以来,伊朗国内多处重要的工厂和设施发生严重事故,包括铀浓缩工厂和发电厂起火、化工厂氯气泄漏、导弹生产基地爆炸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震网”病毒很可能已经通过网络以及其他介质大量渗透到了伊朗的多个重要工厂。
网络心理战
《三国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心理战一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两者结合后便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网络心理战。再细分,网络心理战还可分为网络攻心战和网络舆论战两种。
网络攻心战主要针对敌对国家的政府、民众以及军队。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虚假信息误导敌对国家政府和军队的决策层,使其产生误判,做出错误的决定。所谓“兵不厌诈”,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通过发布大量展示敌对国家军队损失惨重的视频、图片和相关文字,打击对方的士气、斗志,同时也鼓舞了本方的士气、斗志。
网络舆论战主要针对的是除交战双方之外的其他国家,主要是为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为己方争取更多的支持声音和力量。
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20年纳卡冲突中,交战双方都广泛发动了网络攻心战和网络舆论战,并且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所谓“保护人权”为名,将自己“打扮”成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拯救者”,悍然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北约还不遗余力地对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进行“妖魔化”,将其描述成“种族灭绝者”,从而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冠冕堂皇的“正义理由”。南联盟民众在网络上针对北约的无耻谎言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尤其是北约的F-117战机被击落后,南联盟民众在残骸上欢呼、跳舞、挥舞国旗的画面立刻传遍了互联网。
在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都在网络上公开了大量战斗视频及图片。特别是阿塞拜疆国防部,其利用在察打一体无人机上的明显优势,将击毁亚美尼亚军队主战坦克、防空导弹、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的视频一一公开,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对手的士气。
(作者系《现代兵器》采访部主任)
来源:2022年3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