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拍摄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俄罗斯鲟-1”深海救援装备
深海战场空间的独特性和超前性引发了深海军事发展与变革,并不断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成为现实。
包宇
深海,是指与浅海相对应的海域。深海包括海床、底土及上覆水体,是一个连接世界各大陆、具有复杂法律属性的巨大空间。尽管在资源、环境、科技、军事等不同领域,对深海的界定和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但世界各国均充分认识到深海空间蕴藏的巨大的政治经济价值、军事科研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
当前,各海洋强国针对深海纷纷“圈地划界”、厉兵秣马,科考行动“军事化”、作战平台“实用化”、对抗行动“白热化”等趋势日益明显,这也使得深海这片约占全球面积65%(海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其中约90%的海域水深超过1000米)的“多事之地”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陆、海、空、天、电磁后的第六维重要战略空间。
军事价值巨大
深海相对于浅海具备天然的优势,这些特点也成为深海军事化的现实驱动力。
一是空间范围大。在深海空间,搜索探测和攻防作战平台从水平广度和垂直尺度方向可构成立体、多层、广域部署态势,实现力量聚焦;
二是活动自由度高。相较于海面、陆地、空中受到气象、地形等环境条件的限制较低,在深海环境下,作战平台和攻防武器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三是行动隐蔽性强。深海特殊的海洋环境对作战武器具有天然的伪装作用,从而能大大降低兵力、兵器信号暴露和遭受拦截打击的概率,战场生存力高;
四是威慑易于达成。特种核潜艇、深海母舰和深海预置兵力等作战力量,可在深海区域实现先期部署、快速打击和隐蔽突袭。
目前,还没有国家能够对水深400米以下的深海作战平台发起有效攻击。可以说,深海是一国军事力量“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安全屋”。同时,与空中作战通过“居高临下”抢占高度优势如出一辙,深海作战能通过“居深临上”抢占“深度优势”,进而通过“自下向上”的打击模式对水面、空中、陆地,甚至太空构成非对称作战优势,以此打破战略平衡,赢得主动。
长远来看,随着作战理论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以深制浅”“以深制陆”“以深制天”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制胜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深海空间将为进攻行动,尤其是战略进攻作战行动提供得天独厚的“属性加成”,成为实现战略突袭的“倍增器”。
军事化步伐加快
随着海上(水下)作战理论的发展和侦察探测、搜索跟踪、火力打击性能的不断提升,对于水下作战平台而言,浅海空间将“愈加拥挤”,行动踪迹容易暴露。
在这种情况下,各海洋强国都在加紧研制深海科技并深化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意图抢占深海新空间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力求通过深海对抗战、深海设施防御战、深海特种战等多种攻防作战的理论与实践,来实现保障己方安全、威慑竞争对手的目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能够迅速对行进路线和目标作战区域敌方布设的水雷、UUV(无人潜航器)和海底作战等设施进行识别和清除,美国海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深海对抗战作战概念,力求通过集群化部署使用UUV,来查找、标记和清除目标区域内存在的威胁。在作战中,50~100艘UUV在无人机母舰(UCAV-M)的指挥、控制和保障下,采取“察打一体”的梯队编组模式(每个UUV编队可携带16~32枚小型鱼雷),在距海底15~20米的深度以12~20节的航速整体推进。而一支150艘规模的UUV编队,每天可完成约20000平方公里海域的水下目标侦察和清除任务。
2008年,鉴于海底基础设施对掌控深海空间意义重大,美国海军提出了深海设施防御战作战概念。实际上,早在冷战时期,美海军就着眼于遏制主要战略对手日益增长的水下威胁,开发了“大比目鱼”级等担负水下窃听、渗透、侦察任务的特种核潜艇。其中“鲷鱼”号核潜艇就曾在1979~1986年间,参与了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残骸的搜寻打捞工作;1999年,美海军基于后冷战时期深海战场“前沿存在”的需要,更是不惜重金,将技术水平最为先进的“吉米·卡特”号核潜艇(“海狼”级)改装为特种任务核潜艇。
与此同时,继承苏联海军的俄罗斯海军,为打破战略对手水下固定水声监听系统(SOSUS)的“铰链式”围堵,针锋相对地发展了AS系列核动力深海工作站(2019年7月在巴伦支海发生事故的就是该系列深海工作站,代号“AS-31”),使SOSUS系统的对潜预警侦听效能明显削弱。俄罗斯著名深海作战问题专家库兹米恩曾表示,“核动力深海工作站不是潜艇,而是在执行潜艇无法企及的任务”,他所说的这些任务就包括科考、情报、探测等内容。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掌握了2000米以下深潜技术,真正具备了深海进入能力,但真正具备大吨位、多载荷、长时间驻留和作业能力的只有美俄两国。俄罗斯更是唯一拥有“深海舰队”的国家,其海军装备了4型9艘核动力深海工作站。俄罗斯甚至参照航天员培养模式来培训深海艇员,以执行茫茫深海中的特殊任务。
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深海军事化步伐不断加快,制深海权理论日臻成熟,深海攻防作战体系化、基地化和无人化的发展趋势轮廓逐渐显现。
一是侦察预警体系化。
首先,针对有人/无人潜航器降噪技术不断进步、信号辐射大幅降低、被动声呐等传统手段跟踪定位愈加困难的实际,大力发展非声化感知探测技术装备,力求在深海战场构建起“单向透明”的信息优势;
其次,采取舰潜机等有人平台布设与无人潜航器自主布放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预警监视自主化,为作战决策提供连续、准确、不间断的威胁位置信息和可靠的频谱图像;
最后,将水下网络结构和水下武器决策支持系统直接接入深海作战平台,在保持隐蔽性的情况下,利用水声信道构建起深海指挥通信网络,实现与其他海、陆、空、天及水下作战平台之间高速、持续、可靠的信息交换。
二是作战平台无人化。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在面对深海环境时都面临严峻挑战,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化成为深海作战平台发展的目标指向。尤其是随着以 “波塞冬”号为代表的无人潜航器逐渐列装,深海无人潜航器朝着实战化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未来,深海无人潜航器将执行探测战场环境、目标跟踪识别、欺骗袭扰和定点清除等水下任务。同时,其还可作为网络传输节点,在无人机、水面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等平台之间搭建数据交互链路,能够在共享信息实现跨域联合作战的同时,整合作战力量单元,提升海洋作战系统的可靠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是要素集成基地化。为实现对深海区域的有效控制,一些国家参照防空识别区模式设立海底防御识别区,建立拥有海底预置武器、UUV自主作战平台、作战物资贮存设施的固定深海作战基地。当前,美国海军已着手在900米水深的大西洋海底建立深海基地,担负对其他国家深海目标进行探测、分类,保卫己方海底关键基础设施、重要港口,控制战略咽喉要道等任务。
按照相关规划,深海基地将包括1套海底预置武器系统和1~2套移动武器系统,能够对敌方UUV、水雷和传感器等水下系统进行有效压制和摧毁。其中,海底预置武器系统是一种新概念水下武器,它结合了导弹和鱼雷的特点,具有较大的打击范围和快速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深海基地还将拥有一支由UUV和UCAV-M组成的分遣队在其附近区域巡逻,能够持续保持对基地周边300海里范围的深海控制能力。
这种以深海基地为中心、以深海武器为主要战斗力、以深海后勤体系为保障、以隐蔽突然的综合打击为手段的体系力量,将使深海作战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彻底颠覆传统海战模式。
(作者系军事评论员)
来源:2022年3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