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号巡洋舰上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
对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原华约国家来说,S-300依然是其防空导弹系统的中坚力量。
文/黄国志 编辑/黄红华
在世界防空导弹发展史上,苏联在冷战时代研发的S-3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毫无疑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种兼顾反弹道导弹、反飞机以及反巡航导弹等多种用途的全能型中远程防空系统,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垂直冷发射方式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世界上第一种实现陆海空诸军兵种多平台、通用化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对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原华约国家来说,S-300依然是其防空导弹系统的中坚力量。
“人丁兴旺”
S-3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陆军、国土防空军以及海军都迫切需要装备新一代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以应对美军空中打击的威胁。特别是这一时期美军开始探索由远程巡航导弹、战术轰炸机低空突防以及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组成的联合火力打击战术,苏军对此必须具备有效抗衡的手段。
由于陆军、国土防空军以及海军这三个军种都有类似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需求,苏联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便提出了研发一种能够兼顾反弹道导弹、反飞机以及反巡航导弹的通用型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同时尽可能实现三军各型号的通用化。
不过,在具体的战术定位上,三个军种还是有一定的分歧:苏联陆军特别强调新型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应当具备出色的反弹道导弹以及反巡航导弹能力,这是其面对美军时最大的威胁之一。苏联国土防空军主要的拦截对象是美国空军的大型高空轰炸机和侦察机,属于战略防空范畴。苏联海军则主要针对美国海军的舰载攻击机、轰炸机以及反舰导弹,战术需求与其他两个军种也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国家军事工业委员会进行了统一协调,将新型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总编号确定为S-300,然后根据各军种的具体需求分成三大分支,分别是苏联陆军装备的S-300V系列、苏联国土防空军装备的S-300P系列以及苏联海军装备的S-300F系列。
而具体研发工作,也根据三大军种的不同要求分配给不同的设计局:研发难度和技术水平最高的S-300V系列的任务交由安泰设计局,S-300P系列的研发由“金刚石”中央设计局负责,而舰载型的S-300F系列则由“牵牛星”设计局利用S-300P系列的技术移植而来。此外,S-300各系列所使用的导弹也来自于不同的设计局:S-300V系列使用的导弹由“革新家”设计局负责研发,而S-300P系列和S-300F系列使用的导弹来自“火炬”设计局。
从1967年开始,S-300三大系列陆续启动了设计研发工作。其中,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S-300P系列最先完成研发工作,于1978年开始交付苏联国土防空军,1981年正式担负起战备任务。此后,S-300P系列先后发展出了S-300PMU、S-300PMU1和S-300PMU2三个主要改进型号。最后一个改进型号S-300PMU3,后来就成为了人们经常能听到的S-4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
S-300P系列是目前俄罗斯空天军装备最多,同时也是出口最多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其中,S-300PMU1/2是俄罗斯独立后改进研发的型号,而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以及原华约国家,比如乌克兰、斯洛伐克等国装备的大多是早期型号S-300P。所以,尽管都属于S-300P系列,早期型与S-300PMU1/2这些后期改进型的性能差距还是很大的。为了赚取外汇,俄罗斯从2005年至今还先后向越南、伊朗以及叙利亚出口了多套S-300PMU1/2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
苏联海军的S-300F系列是从S-300P系列移植而来,所以其开始研发的时间稍晚,于1969年正式启动,1977年12月首次装备在“卡拉”级巡洋舰最后一艘“亚速夫”号上进行发射试验。“牵牛星”设计局根据苏联海军的要求,特别增强了S-300F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对付掠海飞行反舰导弹的能力,并且具备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总体性能几乎可以与美国“宙斯盾”系统相媲美。1980年,被命名为“里夫”-M的S-300F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随苏联海军“基洛夫”级核动力战列巡洋舰首舰“基洛夫”号正式服役。此后,该型舰空导弹系统还装备在苏联海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上。
苏联陆军的S-300V系列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由于突出了反弹道导弹和反巡航导弹的技术要求,研制难度远超过其他两大S-300系列。特别是反弹道导弹,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很多。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飞行速度快,防空导弹拦截时两者的相对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马赫,这对火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安泰设计局从1968年开始直到1981年,才完成S-300V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发测试。
1983年,S-300V系列的第一个型号S-300V1正式装备苏联陆军防空部队。次年,同样具备防空反导能力的MIM-104“爱国者”PAC-1也开始装备美国陆军防空部队。由此,世界防空导弹系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不过,无论是系统组成还是作战性能,S-300V1都要比“爱国者”PAC-1强悍得多。此后,安泰设计局又继续研发了S-300V2、S-300VM以及S-300V4等改进型号。其中,S-300VM又被称为“安泰”-2500,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拦截最大射程2500公里、最大速度4500米/秒的中程弹道导弹的防空系统,目前已经出口到印度,成为其反导作战体系的核心力量。另外,俄罗斯也向委内瑞拉提供了多套“安泰”-2500。
“独门绝技”
作为世界防空导弹技术的引领者和开创者,S-300身上自然有着不少“独门绝技”。其中,不少技术已经被诸多后来者所借鉴和效仿。
S-3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第一门绝技就是垂直发射技术。在S-300出现之前,无论苏联还是欧美国家的陆基防空导弹系统,基本上都采用发射架与火控雷达同步跟踪目标的倾斜发射方式。在这样的发射方式下,发射架可以赋予防空导弹初始的方位角以及发射仰角,使得导弹发射后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捕获并锁定目标。
不过,这种发射方式对发射架的伺服机构以及承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导弹本身过大、过重,而且采用多联装方式的话,发射架很难对来袭目标及时做出反应。
所以,苏联军工设计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导弹垂直发射理念,利用安装在导弹火箭发动机喷口处的燃气舵来实现导弹发射后的迅速转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发射架的结构设计和伺服系统,只需要实现水平放下和垂直竖起即可。而且,整个防空导弹系统对于来袭目标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了。更重要的是,垂直发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放宽对导弹尺寸和重量的限制。比如,S-300V2所使用的9M82导弹全长9米,弹径715毫米,全重4690公斤,属于防空导弹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大块头”,几乎与某些近程弹道导弹相当。如果不是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很难想象要有怎样强大的发射架才能够将两枚如此“重量级”的防空导弹带动起来。
也正是有了S-3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成功经验,如今各国研发的大多数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都采用了垂直发射方式,包括欧洲研发的“紫菀”、以色列“巴拉克”-8、日本Chu-SAM等。中国研发的红旗-9、红旗-16、红旗-17等型号的防空导弹同样采用垂直发射方式。
S-300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另一门绝技就是冷发射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导弹尺寸比较大,垂直发射时发射筒底部接触地面,无法采用热发射方式。另外,S-300F舰空导弹采用冷发射方式可以使得垂直发射装置省去排烟道的设计,使得发射机构更为紧凑,节省舰体空间。
传统的导弹发射一般都是在发射架或者发射筒/箱内就点火,然后依靠自身火箭发动机的动力升空,这就是热发射方式。而冷发射方式是由发射筒内安装的燃气发生器来产生初始动力,利用高压高速气流将导弹推向空中。在飞离发射筒一定高度后,导弹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再点火。这样也避免了导弹尾焰对发射车本身以及周边其他车辆、人员的烧蚀伤害。
不过,冷发射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导弹升空后有可能点火失败。如果是S-300F舰空导弹,由于舰载垂直发射装置有一定的外倾安装角,即便是点火失败,也只是掉落海中,能够保证战舰本身的安全。而S-300V和S-300P这两大系列的陆基防空导弹系统,如果导弹点火失败则几乎百分之百会掉下来砸到发射车上。网络上有不少记录下俄罗斯S-300V和S-300P导弹发射失败砸到车上的视频,其中还有一段导弹掉落后火箭发动机突然点火将发射车烧毁的视频,看得让人心惊胆战。
(作者系《现代兵器》采访部主任)
来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