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三旗满洲与下五旗满洲的权力差异趋零之际,下五旗变更为上三旗,并不能因此带来权力实质上的提高。而蒙古旗、汉军旗的情况有所不同,变成满洲旗,无疑可以显著提高身份。
李宝臣
八旗制度是清朝独创的兵民合一的政治与军事组织,创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完备于清太宗皇太极,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共二十四旗。清军入关以后,没有推行八旗制度。在行政管理上,始终坚持分而治之,以八旗制度管理旗人,以郡县制度管理汉人。汉人兵民分治,军队通过招募组成,号称“绿营”,即军旗为绿色。
入关以前,皇太极亲统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故把这三旗称为上三旗,而把王、贝勒统领的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入关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获罪死于狱中,所统正蓝旗降格,被摄政王多尔衮的正白旗所替代。上三旗遂变成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尔衮死后被政治清算,也未改回原状,一直延续到清亡。
清初宫廷侍卫在上三旗子弟中挑选,分为一等侍卫(正三品)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三等侍卫(正五品)270人、蓝翎侍卫(正六品)90人共四级。侍卫由6名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统领,在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的满洲勋贵高官中每旗钦选二人。领侍卫内大臣职掌侍卫、亲军选拔,考核升降,日常训练,宿卫值班,朝仪列侍,随扈皇帝出巡等。紫禁城禁卫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外班宿守太和门等。
侍卫以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最为尊贵,由御前大臣统领。御前大臣也是钦定的,一般选自勋臣或军机大臣。御前侍卫,由于贴近皇帝,升迁比较容易,清代由侍卫升至卿相的人相当多。如鳌拜(镶黄旗)、遏必隆(镶黄旗)、索尼和索额图父子(正黄旗)、傅恒和福康安父子(镶黄旗)都曾当过侍卫。
这种只在上三旗中挑选侍卫的做法并未持久,雍正继位后,八旗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上,挑选侍卫的范围也就扩大到了下五旗。譬如大家熟知的和珅,属正红旗满洲,是从三等侍卫起家的。
雍正抑制下五旗王公权力,旗务由朝廷任命的都统、副都统管理。此后普通旗人不管隶属上三旗还是下五旗,并无权力上的实质差别,凡旗人均生活在旗下,“钱粮”发放同级同工同酬,不因旗别不同而不同。
尽管如此,上三旗的身份地位仍具诱人的政治光环。皇帝也愿意把抬旗作为施恩笼络大臣的手段。福格在《听雨丛谈》卷一中写道:“下五旗满洲,或皇后、皇贵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至蒙、汉军大臣卓有功绩,或拨入本旗满洲,或抬入上三旗满洲。及内务府人拨入外三旗满洲佐领,皆随时出于特恩。”在上三旗满洲与下五旗满洲的权力差异趋零之际,下五旗变更为上三旗,并不能因此带来权力实质上的提高。而蒙古旗、汉军旗的情况有所不同,变成满洲旗,无疑可以显著提高身份。
皇后、皇贵妃娘家抬旗始自康熙生母孝康皇后佟氏。佟家原隶属汉军正蓝旗,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后,改称佟佳氏。
来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