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美国:法律保障与社会支持成效几何?
  新华网 ( 2022-04-13 06:47:28 ) 来源: 《环球》杂志
 

 

2014年10月9日,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人们参加“穿着她的鞋子走一英里”活动,

该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家庭暴力的认识

    美国国会将每年10月确立为全国“家庭暴力意识月”,反家暴组织和执法部门在当月都会举办纪念和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思考,不断提升全社会反家暴认知。

文/《环球》杂志记者 兴越(发自纽约) 编辑/姚依娜

  联合国妇女署数据显示,多达70%的美国女性曾遭受来自亲密伴侣的身体或性暴力。

  美国全国反家庭暴力联盟称,1/3的女性遭受过亲密伴侣的暴力。在被谋杀的女性中,1/3是被亲密伴侣杀害的。

  据城镇枪支安全组织网站2019年10月17日报道,在枪支泛滥的大背景下,美国成为高收入国家中女性处境最危险的国度。2015年,高收入国家被枪杀的女性中92%来自美国,近半被枪击致死的女性是被现任或前任亲密伴侣杀害的。

  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受害者由于面临经济困境加剧、与施虐者长时间单独相处等状况,更难获得援助和支持。

  为了加强对家暴受害者的保护,在政府层面,美国健全法律法规;在实践层面,通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反家暴民间机构为受害者提供多种援助;且多方共同努力,在全社会普及反家暴意识。

法律、制度相对完善

  美国国会于1984年通过《家庭暴力预防和服务法》,这是美国第一部处理家庭暴力的联邦法律,重点是为幸存者提供庇护所和服务。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设的家庭与青少年服务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依法向各州、地区提供拨款,以支持为家暴受害者及其子女提供庇护和援助的地方组织,为“全国家庭暴力热线”提供资金,并向各州的反家暴组织提供培训、宣传和技术援助。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暴力侵犯妇女法》,该法案除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免受性侵害、约会暴力、身体和情感暴力、非法跟踪等家庭暴力行为之外,还做出了一个重大改变:在联邦层面强制要求各州认可并执行在其他州签发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该法案生效后,各州执法部门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避免了执法主体权责不明、跨州执法困难的问题。《反暴力侵犯妇女法》被认为是美国针对家庭暴力犯罪最重要的联邦法律,对美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亲密伴侣暴力事件在1993年至2010年间下降了64%。

  1995年,美国司法部成立暴力侵害妇女问题办公室,负责管理《反暴力侵犯妇女法》中的相关项目,为全国应对家暴的社区提供财务援助或技术指导。相关资金用于危机干预、过渡性住房、受害者法律援助以及对执法机构、法院工作人员的培训等。

  《反暴力侵犯妇女法》每5年须重新授权一次,2018年因两党分歧,重新授权一事在国会陷入僵局。今年3月,两党最终达成一致,并由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重新授权。而该法的发起者,正是当年担任联邦参议员的拜登本人。

  上述立法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应对家暴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庇护所、法院、儿童服务中心、社区以及相关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美国,家庭暴力案件一般由州执法部门负责,因此各州都制定了反对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并依托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向受害者提供具体帮助指导。

  以纽约州为例,州政府下设预防家庭暴力办公室,负责向州长和立法机关提供政策和实践方面的建议,培训专业人员,并开设了支持120种语言的24小时热线电话和网络在线聊天服务,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情感支持以及紧急避难所,并协助性侵受害者预约法医检查等。

  纽约市政府也设立了自己的热线电话,并通过家庭司法中心为受害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托儿服务,并帮助她们申请庇护场所,为她们提供培训和推荐就业。在家庭司法中心,家暴受害者最快可以在当天就获得一份临时“保护令”。

  向法庭申请保护令是家暴受害者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法律手段,申请表可以在多数法院、警察局、妇女庇护所和法律服务办公室获取。保护令要求施暴者不得联系或接近受害者,归还受害者的护照等重要文件,并且交出枪支和持枪许可,受害者将暂时获得共同子女的监护权等。一旦施暴者违反保护令,受害者可以报警逮捕对方。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美国有数量众多的反家暴民间组织,在呼吁社会增强反家暴意识、为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方面起步比政府更早,并推动了反家暴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1974年,美国就出现了第一个女性受害者庇护站。1978年成立的“全国反家庭暴力联盟”在反家暴相关立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联盟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为受害者和幸存者提供财务和建立健康关系方面的指导。

  成立于1990年的“全国终止家庭暴力网络”起初由一小群家庭暴力受害者发起,后逐渐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反家庭暴力联合组织。目前,该组织与各州的联盟机构密切合作,了解各地新需求,并确保这些需求被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者知晓。

  部分反家暴社会组织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如1996年建立的“全国家庭暴力热线”得到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司法部的资金支持,提供200多种语言全天24小时的免费保密电话服务,其网站还提供了美国各州反家暴援助机构的链接和联系方式,帮助受害者同其所在地的援助机构建立联系。该热线25年来已接到超过550万通电话、短信和在线聊天求助。

  这些社会组织为家暴受害者提供大量而具体的援助。根据“全国终止家庭暴力网络”的数据,目前全美有1914个反家庭暴力项目。该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第16次美国家庭暴力报告显示,仅在2021年9月9日这一天,参与调查的反家暴援助机构(占全国80%)就为70032名受害者提供了帮助。其中,为38608名受害者提供了庇护场所,为31424名受害者提供了咨询、法律宣传、支持小组等形式的援助。不过,因资源不足,仍有9444名受害者没有得到她们需要的支持。

增强全社会反家暴意识

  解决家庭暴力最常面临的挑战有:受害者因遭安全威胁或经济困难,无法逃离或不知如何逃离施暴者;家暴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内部问题”,受到文化、宗教以及其他社会观念的影响,受害者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为此,美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非常注重反家暴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1989年,美国国会将每年10月确立为全国“家庭暴力意识月(Domestic Violence Awareness Month)”,反家暴组织和执法部门在当月都会举办纪念和宣传活动,引导人们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思考,不断提升全社会反家暴认知。

  无论隶属于政府机构还是社会组织,每个反家暴网站都详细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范畴,施暴者的特征,家庭暴力的预兆和危险信号,以及如果不及时寻求帮助可能对身心造成的伤害等。由于家暴受害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暴者的精神控制,容易产生负罪感和自我怀疑,因此这些信息能为一些身处险境而不自知的受害者敲响警钟,帮助她们尽早意识到自己处于家暴之中,尽早反抗,以降低伤害发生的几率和程度。

  据《环球》杂志记者观察,纽约市地铁车厢广告栏、公园的女性洗手间等公共场所,时常会出现反家暴宣传信息,为有机会单独行动的受害者提供帮助。

  此外,移民和原住民特别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很多移民英语水平有限,身边没有可靠的家人和朋友,对美国法律缺乏了解,再加上一些移民没有合法身份,往往不敢报警或寻求帮助。而原住民则会因为一些文化习俗、宗教因素更易遭到家暴。

  美国反家暴组织特别关注这些群体,有针对性地提升她们的反家暴意识。例如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和美国移民局编写了多语种的法律普及手册,明确表示在美国任何情况下的家庭暴力、性侵害和虐待儿童行为都是非法的,无论是否拥有合法移民身份,都会依法得到保护,此举旨在打消一些非法移民的顾虑,鼓励她们勇敢站出来寻求保护。

来源:2022年4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