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郊区,牛群在满是塑料袋的垃圾场里觅食
不同国家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上存在的差异,使得由所有国家同时、同步推进塑料垃圾治理的难度较大。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海鑫 编辑/乐艳娜
清晨,当你关掉手机闹钟,端起漱口杯准备刷牙,拿起梳子梳头,把食物放到微波炉里……你与塑料的“爱情故事”便开始了。
不得不说,塑料支撑起了人类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爱”上塑料一个世纪后,这种浪漫便开始消退,而且变得越来越“有毒”。陆地、海洋、生物体内……塑料垃圾似乎无孔无入,正将地球一步步变成塑料垃圾场。
“数千年后的考古学家挖掘到我们这一时代的地层时,会不会发现里面塞满了不朽的抛弃物,如瓶盖、包装纸、吸管和打火机——一个被垃圾所噎死的文明?”苏珊·弗赖恩克尔在她的著作《塑料——有毒的爱情故事》中,提出了一个悲观的预言。
如今,为了避免预言成真,全世界又站在了一起。日前,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会议讨论制定了首个应对塑料危机的全球协定,并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首个全球范围的“限塑令”终于要来了,但它能否阻止人类滑向“塑料星球”的深渊,尚不可知。
一项伟大的发明
“除非我搞错了,不然这项发明一定很重要。”
1907年7月11日,利奥·贝克兰博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位43岁的比利时裔美国化学家在他位于纽约的家中建了个实验室,此刻正沉浸于化学研究之中。就在这一天,他在实验中将加热的甲醛和苯酚混合在一起,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合成可塑性材料。利奥将其命名为胶木,后来人们称它为通用塑料。
这虽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种塑料,但却打开了聚合反应的大门。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各种各样的塑料源源不断地涌现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用于包装的聚苯乙烯、做丝袜的尼龙、做塑料袋的聚乙烯……塑料家族逐渐壮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塑料不但代表着实用,还是机遇、进步、现代、时尚等价值观的传播者,家庭主妇们甚至会举办塑料保鲜容器的派对,以展示自己的风采。
汽车开始采用更轻便的塑料部件,以减少油耗;塑料包装的出现,延长了食物的保鲜时间,也减少了食物浪费。不得不承认,不论是从经济价值还是从环境效益来说,塑料都称得上一项伟大的发明。
从“恋人”到“杀手”
人类与塑料的“恋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呢?
1972年,科学家在北大西洋马尾藻海域西部表层水体发现了多达3500个/平方千米的塑料碎片,而大西洋沉积物中塑料添加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污染水平早在1960年就呈急剧升高的趋势。这说明,早在60年前,随着美国、日本等国家大量生产塑料,而缺少对塑料等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导致海洋塑料污染日益严重。但当时,这并未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
直到1997年,美国阿尔加利特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驾驶帆船由夏威夷返回洛杉矶,本想抄近道从赤道无风带驶过的他,意外地陷入一个“垃圾带”——“我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塑料”。这个位于美国加州和夏威夷之间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由此被发现,并被英国《卫报》等媒体称为“第八大陆”。
2018年,荷兰海洋清理基金会发表了其十余年的调研成果:海洋塑料污染正在指数级增长,“大太平洋垃圾带”漂浮的塑料垃圾约1.8万亿件,漂浮面积约为法国国土面积的3倍。
多年来,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尽管如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去年发布报告称,1950年至2017年间,全球累计生产了约92亿吨塑料,其中塑料回收利用率不足10%,约有70亿吨成为塑料垃圾。美国《科学进展》杂志警告,2050年,地球上将有超过130亿吨塑料垃圾,蓝色星球可能变成“白色星球”。
不仅仅是在太平洋,全球各大海洋几乎都存在塑料污染问题,海洋垃圾的60%~90%是塑料垃圾。漂浮在海面上的巨量塑料垃圾正在成为海洋生物的“新型杀手”。
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欧洲水域每年有约15万吨塑料垃圾入海,而全球海域塑料垃圾则达到大约800万吨。这些塑料垃圾常被鱼类和大型海洋哺乳类动物误食,致其死亡,因而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鲸吞入塑料袋后食道会被堵住,无法再进食真正的食物而导致死亡,海鸟等也常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而且,塑料会通过鱼类以及其他动物进入人类食物链。在肯尼亚的奈洛比屠宰场内,人们从一头食用牛的胃里面清出20个塑料袋。
除此之外,微塑料在生物体内聚集得越来越多,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今年4月7日,由英国赫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活人的肺部深处发现了微塑料。而知名环境科学杂志《国际环境》也在不久前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布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意味着,微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人类使用塑料带来的生态危险正在蔓延到整个地球,即便是遥远的南极、北极也未能幸免。《科学进展》杂志2019年8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称,“北极下起了塑料雪”。这篇报道迅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曾经洁净如天堂、几乎作为地球上最原始的环境之一的北极,竟然也陷入了塑料污染之中。报道称,科学家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采集的雪样本里发现大量塑料微粒,这种微粒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物质。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首席研究员格雷戈里·韦瑟这样说道:“塑料的数量比我们能看到的要多很多。在雨里,在雪里,都有。现在,塑料已经是环境的一部分了。”
全球限塑难逃公地悲剧?
塑料污染全面拉响警报,各国纷纷投入了这场“白色之战”。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过去5年中,60多个国家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实施禁令或征税,中国、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甚至开始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
联合国环境大会更是多次设置会议专门讨论与制定细则,来解决这个全球共有的“白色癌症”难题。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是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环境多边协议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它也是对未来世代保险共识的约定,全球“限塑令”从此有了法律约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这项决议体现了三个共识:第一,设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并于今年投入工作;第二,着眼于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仅仅是末端管理,这意味着要在设计阶段就将塑料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纳入考量,并且对塑料污染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提升、能力建设与科技的交流合作。
不过,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崔野认为,塑料污染是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此前虽然也有很多国家对此做了正向的宣示和表态,但在这些宣示的背后,对其真实的治理意愿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特别是当国际公益与国家私利发生冲突时,其参与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意愿就会急速减弱,这一点可以从美国和日本拒绝同七国集团其他成员国签署《海洋塑料宪章》中看出。
此外,不同国家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上存在的差异,使得由所有国家同时、同步推进塑料垃圾治理的难度较大。治理需求与治理资源的分布失衡更是加大了这一难度。
比如,科学研究表明,东南亚海域的塑料垃圾污染情况极为严重,且这些塑料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过往船只的倾废,以及发达国家向该海域沿岸国家的越境转移。这要求沿岸国家与域外发达国家共同承担起治理责任,调动各种资源向这一地区集中,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中的主要矛盾。
然而,崔野指出,全球海洋治理的政治属性使得应然的期待并未转化为实然的举措:一方面,该海域沿岸多为发展中国家,可运用的资金、装备、技术、人力等资源十分有限,且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协调难度巨大,致使其难以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上充分投入;另一方面,治理资源更为丰富的美欧等海洋强国距离这一海域较远,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它们更加关注本国或本地区海域的治理,未能对这些治理资源薄弱的国家提供实质性援助。
塑料垃圾制造大户的承诺
人类是否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著名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在《把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机会: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意义》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把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可以盈利的商业机会。这或许是对于人类解决塑料危机最乐观的估计。
实际上,世界知名国际企业也确实意识到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纷纷站在了限塑禁塑的第一线。比如,2018年夏天,星巴克宣布,其全球所有店面在202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料吸管;联合利华承诺到2025年,把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减少10万吨以上,并加快再生塑料的使用;2021年,可口可乐宣布推出一款百分之百由植物基塑料制成的瓶子……
即便如此,这些企业仍占据着塑料垃圾制造大户的前几位。环保组织“脱离塑料”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塑料污染前十的公司依次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宝洁、亿滋国际、菲利普莫里斯国际、达能、玛氏和高露洁-棕榄。
未来留给这些企业的命题还有很多,但它们必须成为通往无塑料和气候安全的未来引领者,因为它们有能力、手段和资源来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
来源:2022年4月2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