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记录华族共同的回忆
  新华网 ( 2022-05-30 15:41:28 ) 来源: 《环球》杂志
 

 

4月26日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拍摄的展品

    如何把文物馆的资讯和资料网络化和电子智能化,线上与线下结合,让其更能实现普及教育的功能,这或许是文物馆未来要重点探索展开的新生态。

文/《环球》杂志记者 毛鹏飞 编辑/乐艳娜

  柔佛海峡北岸,一幢四层白色洋楼与新加坡隔海相望。在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传奇商业巨子郭鹤年在此出生、中国银行在此设立分行、日军入侵后占据此地作为“以华制华”据点、新山中华公会迁入重整华社事务……时光荏苒,经过数次整修,这栋建筑如今成为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记录、讲述着华人在东南亚的奋斗故事。

  2009年启用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远观如一户普通人家,建筑狭长,门脸窄窄,门头上方悬挂木质牌匾。四层楼的文物馆面积约320平方米,日常展品约400件——算盘、行李箱、碗碟、毕业证、抓药的杆秤……寻常物品的细节蕴含着历史的力量,一幅幅华人早期移民在这里扎根生活的图景浮现于眼前。

  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管委会主席黄楚沅对《环球》杂志记者说,“博物馆不仅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也记录下百姓生活,记录了我们共同的回忆。”

缘起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05年。位于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的柔佛州新山市,依托与新加坡密切的经贸联系,正在飞速发展。这座在华人下南洋历史上曾扮演重要角色的港口城市,正在褪去往日的容貌。

  “逐渐,逐渐,新山市区经不起时代的洪流,有关于新山的集体记忆消失殆尽,清澈见底的纱玉河、热闹喧哗的老巴刹老车站、传统的老街老商店,逐个被时间磨灭,一去不复返。”2005年9月2日,新山的文史学者安焕然在《东方日报》发表文章,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忧虑。

  眼看随着城市发展,在原被称为“小汕头”、华人聚居的新山市区,华人历史的痕迹正在逐渐消失,许多人和安焕然一样,都为之心痛。

  如何保留华社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此时,新山中华公会站出来把关心华社历史的人士组织在一起,决定筹建文物馆,并希望联合新山老街、老会馆、柔佛古庙、老建筑,规划成“新山华族历史步行街”,留住这座城市的华人记忆。

  “华人民间文物馆的功能,主要是收集地方历史文物,透过各种创意和生动的展览方式,记录先辈们的贡献,进而发挥推广乡土教育的功能,让华人文化永续扎根于这块土地。”曾担任新山中华公会会长的林奕钦说,“华族必须维护和传扬自身文化,群策群力推动中华文化。”

  今年76岁的文物馆名誉馆长林源福参与了筹办的全过程。在分享文物馆建设与运营经验时,他说,建馆经费得到了多方资助,不仅有中华公会的拨款,侨领及热心人士的捐赠,中国相声名家马季等人也曾在新山举行义演筹款。

  馆藏文物也多来自当地华人的捐赠:老照片、书报、信件、结婚证等历史文档,打字机、老招牌、钱币、乐器、行李箱等生活实物。“一张老旧的照片,一张小小的邮票,都可以带出生活的场景。”林源福说。

开馆

  经过5年筹备,耗资120万林吉特(1元人民币约合0.65林吉特)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终于在2009年10月3日落成开幕。这一天,时任柔佛州州务大臣拿督阿都干尼主持开幕典礼,逾千名来自当地、中国和新加坡的人士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时隔多年,林源福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场景:诸位嘉宾来到文物馆门口时,二十四节令鼓响起,鼓声隆隆,震撼人心。“(文物馆)不仅记录和保存了新山华裔先贤过去在新山开山辟野的史迹,也为新山老城区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为新山重要的地标之一。”

  许多文明的移民故事都从船开始讲起,新山华人的故事也是如此。

  文物馆二楼入口处设计成一艘小木船,游客踏上甲板就开始了新山华人历史之旅——白色船帆用粗麻绳系在桅杆上,甲板上行李箱内散落的衣物和证件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而这个看似装饰道具的箱子,也是早年从中国带过来的老物件,上面还有依稀可辨的汉字。

  展区历史叙述用中文、马来文、英文三种语言,从介绍1844年柔佛的港主制度开始,涵盖新山开埠、日本侵略直至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后华人族群的发展,并在历史脉络中重点介绍关键人物,穿插展示华人生活习俗和文化。

  中药房常用的杆秤和流传下来的药方、泛黄的毕业证、写着密密麻麻学生姓名的花名册……这些当年的寻常物件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许多游客在馆内的意见簿上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一位名叫郑锦发的新山本地华人写道,“我看了很开心,参观后也勾起我许多回忆。所呈现的资料都让我觉得非常熟悉,感触很深,死而无憾。我也是宽柔中学的校友,想起当年与姐姐乘坐三轮车上学的情景,希望文物馆能够收集到更多文物,加以扩充,使其内容更加丰富。”

  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华社共同推动下,文物馆开馆不久就成为了当地旅游的热门,《孤独星球》等国际旅游指南把该馆列为必游景点之一。许多研究华人历史的学者以及周边学校,也纷纷组织前来参观学习。

  文物馆助理馆长徐达伟对记者说,新山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日常展览之外,文物馆还组织了多期专题展览,比如联合五大方言群会馆一同呈现华人不同籍贯之间婚嫁习俗特色的“五帮婚嫁展”,展现华人移民生活与行业发展的“早期行业与家居展”、辛亥革命百年之期举办的“孙中山与柔佛展”等,丰富了文物馆的展出内容。

  “2009年正式开馆以来,我们迎来了十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来了解我们华人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辛勤奋斗的经历。一间小小的文物馆,凝聚着先贤移民开拓的历史和后人对华人传统的发扬,如今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黄楚沅说。

新生

  十余年中,除了日常展览和专题展出,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还多次举办系列学艺竞赛、学术研讨、田野巡礼等活动,并出版《孙中山与柔佛》《陈旭年与文化街》《天猛公与柔佛及新加坡的发展(1784-1885)》等书籍和多本年刊,逐渐成为文化传承、社区教育、对外交往、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平台,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物馆摁下了暂停键。

  “在政府抗疫政策要求下,我们经历了多次闭馆以及入馆限制,没有了访客。而且,许多社区活动以及线下交流活动也不得不停办。”毕业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的徐达伟对记者说,目前文物馆全职工作人员只有四人,包括他本人,以及馆员、保安和清洁工各一名。

  “我从2009年就开始在这里工作,过去两年多是最艰难的时候。”徐达伟说,“因为文物馆建在海边,空气湿度大,即使没有客人,我们也要24小时开着空调和除湿机,维持恒温恒湿来保护文物。我经常一个人走在展厅,期待能回归正常节奏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疫情期间,文物馆也在积极寻求变化,比如探索“网上参观”,邀请一些直播播主到博物馆搞直播,透过镜头带领观众游览,工作人员与线上观众互动。随后再剪辑成多个短片在多媒体平台传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目前在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担任中文系教授的安焕然,依然非常关心文物馆的发展。他对记者表示,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的品牌已经建立,并且已成为外地团体、官方组织与本地华社沟通往来的重要平台。惟文物馆不能仅仅是交流平台,不断充实馆展内容,以及透过文物馆传达讯息也非常重要。此外,为了吸引市民经常来文物馆参观,馆内的布展内容还必须进一步充实和增补。文物馆在疫情期间已积累了组织线上活动的经验,下一步,如何把文物馆的资讯和资料网络化和电子智能化,线上与线下结合,让其更能实现普及教育的功能,这或许是文物馆未来要重点探索展开的新生态。

  如今,马来西亚已数次放松防疫措施、重开国门。黄楚沅向记者展示说,我们如今在文物馆加入了更多数字科技,游客可以用手机扫描展品旁边的二维码,获取更加详细的文物资讯,观看视频,对华人的历史有更生动的了解。未来文物馆还计划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来进一步提升参观体验,给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

  “保存祖先历史,留给子孙未来。这是我们创办此馆的初衷。”黄楚沅说,“相信疫情之后,文物馆也会以新的姿态迎接来自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地的客人,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

来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