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月6日拍摄的江苏省港口集团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港口(无人机照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充满了不确定性,已严重影响到全球企业的供应链健康有序发展。
文/丁浩员 林馨蕊 编辑/黄红华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制造业的转移,尤其是制造业龙头企业的转移影响供应链稳定性的问题突出。某一企业的转移必然影响到上下游企业的供给或需求,尤其对于客户集中度高的企业而言,其发展新合作伙伴的能力较弱,速度较慢。一旦与其合作的企业向外转移,本地企业就极有可能丧失很大一部分便利的供给或需求,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应对供应链断裂的问题,从而产生经营风险。尤其要指出的是,相比大型企业,国内中小企业在面临供应链断裂危机时,其调整应对的能力也更弱。
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至关重要。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以下措施有助于减缓疫情对供应链稳定所带来的冲击。
第一,依托产业园区,打通供应链堵点,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需要首先考虑疫情暴发直接带来的生产停滞与物流堵塞问题。中小企业在疫情暴发后难以迅速恢复生产是普遍现象,而在中小企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当地政府更有条件以园区为单位进行人员闭环管理和组织生产,由政府承担防疫成本来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另外,产业园能清楚快速地了解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与物流情况,一旦出现企业上游客户断供或者物流中断,产业园区能迅速上报政府,便于后者更快速有效地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政策,且园区自身也能帮助企业协调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此,在疫情冲击情况下,产业园区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脱困和复工复产。
第二,应对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协调能力,保障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对接。
例如,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清楚复工复产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申请进入复产“白名单”和各种补贴项目。在此,可以利用政务数据融合的优势,链接政府各部门的相关信息,通过提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把相关政策由对接管理的部门直接传递给企业,减少中间层级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总之,除了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还必须提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效率。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扩大政策传播的有效覆盖范围,并打造网上办理平台,提高流程便利性。另一方面,保证线上与线下政策推广、窗口受理相结合。考虑到广大企业对于信息接收、理解存在差异,可利用在产业园区与市内主要办公楼范围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确保政策有专人推广,政策专项线下办理途径能正常运行。
第三,加强开放式创新,培育新动能,寻找新增长点。
企业需要提高供应链弹性管理能力,而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应对供应链危机的韧性。对于内部创新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采用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即通过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完成创新活动。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逻辑,一旦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产生供应链断裂危机,就能够利用技术创新迅速推出新产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与增长点。
第四,打造数字化产业链,智能驱动,危中寻机。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企业能触及更多新客户,甚至是海外合作伙伴,以使产业链布局变得更加分散合理,进而企业供应链弹性提高了,就更能避免生产停摆。此外,数字化产业链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一旦供应链中的企业出现断供等相关问题,非直接接触的供应商和客户也能够及时了解到问题,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和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牛鞭效应”在信息传递时造成的扭曲。在供应链出现堵塞或断供时,企业能够及时根据物流、市场情况调整存货安排及后续生产计划,并触及新的合作伙伴,降低供应链堵塞带来的损害。
第五,巩固中国产业体系与产业链优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环保标准、人力成本等不断提高,产业链会逐步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中国成本提高的原因,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国内产业进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更重要的是,避免与全球产业链“脱钩”,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顺应区域价值链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中国应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形成区域价值链;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提高本土产业链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丁浩员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林馨蕊系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
来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