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应对全球种业发展五大趋势
  新华网 ( 2022-06-06 07:12:57 ) 来源: 《环球》杂志
 

 

4月19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五铺试验基地,

工作人员在麦田里忙碌

  未来,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主要靠创新,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种业的创新。

文/樊胜根 龙文进 高海秀 编辑/姚依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预测,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5亿,生产力的提高是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的关键。预计2030年全球作物产量的增长中,87%来自单产增长,6%来自扩大土地利用,7%来自种植强度增加。未来,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主要靠创新,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种业的创新。

  在需求的带动下,全球种业规模将持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联合市场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预测,2031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53亿美元,2022~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5%。其中,亚太地区的份额最大。相对于常规种子,转基因种子的复合年增长率更高,将达到4.9%。

  从种业发展趋势上看,未来全球种业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企业是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国际种业巨头对种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大、投入强度高。

  国际种业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拜耳、科迪华、先正达,2021年三者的收入分别高达440.8亿欧元(其中农业202.1亿欧元)、282亿美元、156.5亿美元,2021年的研发费用分别高达54.1亿欧元(其中农业24.3亿欧元)、15.3亿美元、11.9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12.3%(其中农业为12%)、5.4%、7.6%。中国本土种业公司与国际巨头在收入和研发投入上差距很大。中国最大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2021年收入为35.03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为2.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5.9%。

  第二,种业育种手段更加注重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结合。

  国际一流种业已开始进入生物育种4.0时代,而中国种业仍在由传统杂交育种2.0时代过渡到分子育种的3.0时代。生物育种4.0时代更加注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高效、高产、综合的育种方案。

  第三,育种的目标不仅是增产,还要寻找与健康营养、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可持续等方面的多赢。

  在健康营养方面,在育种时可以把锌、铁、维生素等营养素加进去,同时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特别是一些特殊疾病群体,包括糖尿病人等的需求。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在注重主要作物育种的同时,注重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的育种,后者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扩大食物来源、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三种主要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为人类提供了约50%的蛋白和热量的需求,世界上95%的食品供应来自于30个植物物种。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大约有7500种植物是可食的,它们在食物供给和生态保护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要通过品种改良来帮助减少农业用水、用地、用肥、用药,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长,从而减少农业食物系统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种子要更具气候适应性。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最近的气候变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升温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气候变化是未来食物系统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提升种子的气候耐受性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种业部门可以通过开发更能抵抗干旱和其他气候变化症状的、更能捕获碳的作物来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

  第五,种子的韧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方面,在综合考虑环境、健康、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向农民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适合当地的、改良的、高质量的品种,来促进食物和营养安全,同时开发具有更长产品保质期的种子来减少食物浪费;另一方面,稳定全球种子供应链,保持全球种子市场运转,避免全球种子市场受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危机的冲击。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市场,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市场规模接近6000亿元,良种对粮食增产和畜牧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40%,优良品种推广率逾96%。借鉴全球种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中国在未来种业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在保障主粮品种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对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种质资源的研发。

  中国在水稻、小麦等作物种子方面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玉米、大豆等种子技术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一些蔬菜品种仍需进口;畜牧业种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整体差距显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豆类、动物蛋白、坚果、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需求还将进一步上升。

  其次,培育优质种业企业,提升育种科技能力。

  中国种业企业目前有6000~7000家,虽然数量多,但明显存在分布分散、缺乏大型种业集团、种业研发能力不足等短板。未来需要充分利用中国在数字产业上的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合成生物技术等加快育种速度,用超前的思路来开发引领全球的育种技术和种子。

  最后,提升种子的多目标功能性,实现农产品产量、营养健康、资源环境可持续、气候变化、包容性、韧性的多赢。同时,加强种业国际合作,特别是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磋商组织等组建的种业联盟的合作,维护全球种业市场稳定。

  (樊胜根系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龙文进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高海秀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来源: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