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远程火箭炮≠导弹
  新华网 ( 2022-07-12 15:24:42 ) 来源: 《环球》杂志
 

远程火箭炮进行夜间实弹射击

    远程火箭炮相较于陆军战役战术导弹,使用更经济,效费比更高,战时可通过饱和打击,大量消耗对方防空反导资源。

文/李洪峰

编辑/黄红华

  为了提高打击精度,远程火箭炮会加装一些精确制导设备,使得它能够像导弹一样用于远程精确打击,以至于人们认为制导远程火箭炮就等同于导弹(本文所讨论的导弹均指弹道导弹)。事实上,这两种武器不管在制造要求还是作战运用上,都存在较大区别。由于二者作战使命、定位不同,其仍属于两种不同的武器系统。

构成趋同,使命各异

  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控制系统、火箭发动机三部分构成。火箭炮主要由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两部分构成,在火箭炮加装制导设备(卫星导航或惯性导航等设备)以后,其构成与导弹构成已趋于一致。

  但导弹与远程火箭炮的作战使命不同。导弹是为打击敌方纵深重要固定目标而设计生产和投入运用的,对其要求是能携带重量大、威力强的弹头,射程远,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速度快、难被敌方有效拦截等。如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可携带核弹头或480公斤的常规弹头,射程可达480公里,且有增加的余地;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制导和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圆概率偏差理论上小于2米,配备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有效毁伤不同类型的目标;弹体表面涂有隐身材料,能有效吸收雷达波,使导弹具有较强的隐身特性;飞行速度快,且具有变轨飞行能力,对导弹拦截系统有较强的穿透力。过去,这类导弹主要瞄准打击固定目标,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其正逐步获得打击运动目标如大型水面舰船的能力。

  远程火箭炮的使命任务是打击陆地战场上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重要固定目标,如配备特定的制导系统,也可获得对时敏目标(指对己方构成重大威胁,需要立即作出反应的目标,或者是具备极高战略价值、瞬息即逝的临时目标)的打击能力。对其要求是:弹药成本较低,便于大量使用,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快速发射等。如美军的增程制导火箭弹,弹体直径227毫米,战斗部重量90.7公斤,通过“海马斯”火箭炮发射,射程可达84公里。6枚火箭弹配置于一个储运发(储存、运输、发射)箱中,便于快速完成发射准备以及快速发射和撤离阵地。

服务使命,技术有别

  由于导弹与远程火箭炮的作战使命不同,导致其研制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有显著差异。

  导弹研制时技术方面的关注重点是:隐身和突防。为达成隐身和突防目的,导弹对火箭发动机、战斗部及控制系统等的要求很高。火箭发动机必须能为导弹提供较高的飞行速度;战斗部应具备低可探测功能,必要时还需采取分弹头技术;控制系统不仅要满足导弹导航的要求,还要满足导弹变轨的要求,其涉及技术极为复杂,也是目前世界军事强国研究的重点领域。此外,为获得较高的飞行速度,导弹大多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便能使导弹迅速穿过大气层,减少因空气阻力而造成的飞行速度损失。在导弹垂直飞行数秒后,制导系统要能使其取得弹道倾角,发动机关闭,导航控制系统继续导引弹头沿着预定弹道飞向目标。

  远程火箭炮研制时技术方面的关注重点是:经济和有效。未来战场上,打击目标多样、数量众多,火力消耗相当巨大,因此作战效费比问题必须纳入筹划考虑。远程火箭炮相较于陆军战役战术导弹,使用更经济,效费比更高,战时可通过饱和打击,大量消耗对方防空反导资源。也可根据目标状态,灵活使用不同射程的远程火箭炮,有效打击处于不同射程内的各类目标,满足多样化的火力打击需求。因此,为达到经济和有效的目标,在研制时,可将隐身、高速突防能力及打击精度要求等放在次要地位,这就降低了对火箭发动机、弹体隐身和制导控制的要求,相应地可以节约远程火箭炮的研发难度和生产成本。

  另外,为方便远程火箭炮的使用,要求火箭炮发射的弹药应有不同的射程可供选择。目前主要通过选择不同弹径的方法加以解决,由于弹径不同,以及火箭发动机携带的燃料不同,决定了其射程有较大的变化区间。再借助储运发箱技术,可将不同射程的火箭弹置于同一门火箭炮不同的储运发箱中进行发射,以此为部队提供多种射程的火力打击能力。目前,火箭弹弹径可从200多毫米向960毫米变化,可为远程火箭炮提供从数十公里至上千公里的射程选择。

特点不同,灵活运用

  导弹的作战使命要求其既可以携带核弹头,也可以携带常规弹头。由于毁伤威力大,战时将是敌方侦察和拦截的重点。因此,在使用时,一是要求精选打击目标。一般应选择对敌方作战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目标进行攻击,如导弹发射架、指挥通信系统、炮兵集群等。二是强调隐蔽、快速地行动,减少被敌发现的征候。在作战行动时,要求其快速占领发射阵地、迅速展开、快速发射、迅速撤离,达成行动的突然性。与此同时,还要广泛设置假发射车、假发射阵地,欺骗敌人。三是要求周密做好各项作战保障工作。要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优势,及时为导弹部队提供准确的目标信息,确保指挥通信顺畅以及弹药、物资的及时补充等。

  相比之下,远程火箭炮要求其能及时响应战场上的火力需求,为作战部队提供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在运用时,要求合理分配火力。由于战场上目标众多,要发挥远程火箭炮“一装多能、一炮多用”的特点,运用不同射程的远程火箭炮打击处于不同距离、不同状态的敌军目标。同时,由于现代战场目标机动能力强,战机稍纵即逝,运用远程火箭炮突击这类目标时,要突出预有准备、快速机动、快速占领发射阵地、快速发射弹药、快速撤离阵地,既要及时完成打击任务,又要避免被敌方侦测到而遭火力报复。

  远程火箭炮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内的侦察、指挥、保障等要素力量的协同配合。以某激光半主动制导火箭弹运用为例,火箭弹在导航系统控制下飞行至目标区域附近,其激光半主动导引头需要接收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导引弹头飞向目标。在此过程中,对目标的照射与火箭弹的发射协同极为重要,需要准确确定照射时机、照射时长。如果照射过早、照射时间长,负责照射的人员或装备易被敌发现而遭敌方火力攻击;而照射过晚、照射时间太短的话,则可能会因制导火箭弹导引头不能有效接收到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从而丧失对目标的攻击机会。

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由于远程火箭炮与导弹在构成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运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在技术层面,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作战运用层面,可相互配合,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在技术层面,相互借鉴先进技术,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导弹的先进控制技术、隐身技术、垂直发射技术等可以向远程火箭炮移植,反之,远程火箭炮的多射程、储运发箱技术也可向导弹移植。又如,远程火箭炮目前主要用于对预先发现的固定目标进行打击,由于飞行时间长,无法对导弹发射车、机动式防空导弹系统、间歇开机的雷达站、敌方重要领导人车队等时敏目标实施狙击。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专家提出了将“制导火箭弹”发展成“远火体系弹”的构想,即在制导火箭弹的战斗部装载无人机,利用远程火箭炮发射该火箭弹,火箭弹飞至目标区域上空后,抛射出“指挥通信无人机”“察打一体无人机”等构成无人机集群,指挥通信无人机负责与后方指挥控制站联系,对察打一体无人机进行控制,察打一体无人机负责搜寻、攻击目标,完成对时敏目标的狙杀任务。这种技术成熟后,同样可以向导弹系统移植,提高导弹系统抗拦截能力和具备对运动目标的打击能力。

  在运用层面,互通情报,协同增效。未来作战将会在网络信息体系支撑下进行,远程火箭炮与导弹武器系统之间可以互通情报信息,合理区分打击任务,提高联合火力突击的效果。比如,在打击某一具体目标时,行动时可密切配合。以对敌航母战斗群攻击为例,先运用远程火箭炮进行攻击,大量吸引耗费敌方防空拦截的导弹,在此基础上,再发射地地导弹攻击敌方水面舰艇,发挥出导弹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达成以小代价获取大战果的作战目的。

  应该指出,远程火箭炮在一定范围内有取代战役战术导弹的趋势,一些国家也已将其作为战役战术导弹在使用。但远程火箭炮在射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后,其生产成本提高极快,效费比会严重降低,且其战术技术性能很难达到导弹的水平。因此,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特别是在核威慑条件下进行作战,仍需将远程火箭炮与导弹作为两种武器系统进行发展与运用。

  (作者系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教授)

来源:2022年7月1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