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首页 国内·国际·言论 | 经济·财富·科技 | 社会·文化·生活·其他 | 专栏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 环球广告
到丹麦参加“巨人派对”
  新华网 ( 2022-07-25 14:01:54 ) 来源: 《环球》杂志
 

 

巨人“奶嘴桑卡”

    这个讲故事的人,也希望巨人们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看到每一片“废柴”的价值。

文/《环球》杂志记者 林晶 于珂(发自哥本哈根) 编辑/乐艳娜

  “雕塑家/回收家/讲故事的人。1979年生于丹麦欧登塞,现在哥本哈根工作生活”——这就是斜杠青年托马斯·丹波在网站主页上自我介绍的全部。

  这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同乡,也有着一颗非凡的童心和浩瀚的想象力。托马斯最擅长的事,就是将建材废料、木材、塑料、铁片这些在别人眼里的废品经过设计和改造,变身成为一件件有故事的艺术装置。所以,托马斯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回收家”。

  托马斯和他的团队制作过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但如果说到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定是“巨人”系列了。按托马斯的说法,从创作开始的第一天起,这些巨人不仅各自拥有姓名,还各有身世来历与“法力”。最重要的是,这些巨人还都很环保,人们可以依据一张神秘地图提供的各种线索,来遇见他们。

  2015年,托马斯受丹麦小镇霍森斯政府邀请,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一个活动。活动的出发点是用艺术的形式为城市增添一些新鲜元素和亮点。于是,托马斯制作了一个身高5米,手里拿着秋千,看孩子们在上面玩乐的巨人托尔斯。

  托尔斯的身体部分取材自当地两家企业的废弃木材,“头发”则取材自当地公园的植物。这座特别的雕塑作品深受当地民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很快巨人托尔斯就成为霍森斯的“明星地标”。

  一段时间之后,小镇又找到托马斯,请他为孩子们制作了另外两个巨人——劳拉和朱利安。这一次,当地五金店的旧地板和废旧木材成为了制作原料。

  从此,托马斯和他的小伙伴们将一个个巨人从世界各个隐秘的角落里“生发”出来——从丹麦到比利时,再跨越大西洋到美国,包括遥远的中国,等待着同样充满好奇与童趣的有心人去将它们一一找寻。

  真正让“巨人”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疫情让原本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创作的托马斯不得不取消了原本的计划,回到丹麦家中。居家隔离让他一时失去了方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未感到过如此艰难和绝望。”

  托马斯为如何维持经济收入,如何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而烦恼不已。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打破这一黑暗又艰难的时刻。

  托马斯和他的团队决定在丹麦开启一场“巨人派对”,他们要在丹麦各地建造更多的巨人,让所有因为疫情失去平日里各种休闲娱乐方式的人,拿上地图,走出家门,与家人朋友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偶遇”这些隐秘的巨人。

  由于缺少经费,托马斯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自己的计划,并询问是否有人愿意给予他帮助。短短几天内,他便招募到了上百位愿意以各种方式提供帮助的志愿者:有人提供废弃原材料;有人承包了伙食,为团队制作甜点;更有技痒者索性直接投身到巨人的制作搭建中。在这些志愿者的帮助下,托马斯和他的团队在丹麦各地建造了10个新巨人。

  “寻找隐藏的巨人”一下子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许多人丹麦人加入到这场“绿野寻踪”找巨人的游戏中来。这也让托马斯原本以为最黑暗的时刻,成为了他最难忘的一个童话式的夏天。

  每个巨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居民社区中,托马斯建造了一个名叫“奶嘴桑卡”的巨人。

  在包括丹麦在内的北欧国家,小孩子戒断奶嘴后,家长们会把奶嘴拿到一棵树上挂起来。这是一种仪式,象征着从今以后孩子跨过吃奶嘴“宝宝”的阶段,长大了。

  “奶嘴桑卡”横躺在社区公共区域的一棵大树下,右手拿着一串孩子的奶嘴,伸着舌头,仿佛要把这些奶嘴都吞进肚里一般。“奶嘴桑卡”讨厌孩子吃奶时发出的声音,也非常不喜欢孩子的哭叫声,甚至还拥有一首“桑卡之歌”(当然是托马斯创作的),里面有一句歌词是:巨大的奶嘴巨人,我把我的奶嘴给你,你要吃得饱饱的,我再也不是个宝宝啦。

  于是,许多孩子带着他们自己的安抚奶嘴来到这里,把它们交给“奶嘴桑卡”,非常有仪式感地结束自己的“宝宝生涯”,庆祝自己成为一个不再需要奶嘴的大孩子。

  托马斯和中国也有着不解之缘。2019年,托马斯和他的团队从哥本哈根来到重庆,与当地志愿者一同参与了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节。在短短的四周时间里,他在重庆的大山里建造了三个巨人——玛丽特、凯尔德和巨石怪。

  在建造巨人的过程中,他兴奋地在当地的废品回收站来回找寻材料,向居民介绍他的创意和项目,以获得使用废弃材料的许可。托马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竹条编制巨人玛丽特的麻花辫,用采石场的废弃石料制作巨石怪的脸和牙齿,最终成功地将这三个巨人在重庆的大山之中安了家,并成为艺术节十分亮眼的一组作品。

  “无论眼前的一切看上去多么地暗淡和悲伤,我们终能振作起来,寻回心底那一份积极与热爱”——这是托马斯对曾经所经历的低潮的回应。这个讲故事的人,也希望巨人们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看到每一片“废柴”的价值。

来源:2022年7月2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5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查看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订阅本刊
本刊通用网址:环球杂志
  • 如果您对《环球》杂志的稿件有任何意见及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 编辑部电话:
    010-63077031
  • E-mail:
    globe1980@vip.sina.com
  • 社址:北京市京原路8号新华社第二工作区
  • 邮政编码:100040
  • 对外合作:
    010-63077015
  • 传真:010-63073516
  • 总 编 辑:冯瑛冰
  • 执行总编辑:卞卓丹
  • 《环球》杂志
    新华通讯社主管
    瞭望周刊社主办
    环球杂志社编辑出版
    ·全彩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16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73/D
    ·邮发代号:2-511
    ·国外邮发代号:SM341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随时办理邮购
    ·全年订阅价:192.00元
    ·国内零售:
    全国各大中城市报刊摊点/地铁/机场/书店等均有销售
    ·零售价:8.00元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定价:US $6.00元 HK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