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湖:日本千年农业系统留下“文化遗产”
在日本长滨,琵琶湖畔樱花盛放
滋贺县认为,养林蓄水,重建鱼米共生水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发展环保农业,不仅是为了生产出更加安全放心的大米,也是为了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新型农业和农村。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春燕(发自东京)
编辑/胡艳芬
日本琵琶湖,这个存在了400万年的古老湖泊,正不断续写着自身的故事。它曾是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灵感源泉,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它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今年7月,以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为中心的传统渔业、环保农业、鱼稻共生水田、水源林养护等“琵琶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位于滋贺县的琵琶湖,地处日本本州岛中部的近江盆地,面积约670平方公里,约占滋贺县的1/6。这一区域被京都、奈良、大阪、名古屋等重要城市环绕,历史上农林渔业发达。琵琶湖周边的水田为当地固有鱼类提供了绝好的繁殖环境,当地集农业和渔业于一体的综合农业系统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资源友好型捕鱼
由于坐拥琵琶湖,滋贺县虽为内陆县,却也是日本唯一一个拥有内陆渔港的县,目前渔港数量多达20个。
捕获依托水田和芦苇带等进行繁殖生息的湖鱼,当地人至今大多沿袭名为“魞渔”的守株待兔式的传统捕鱼方法。根据这种传承千年的古老捕鱼方法,人们会提前在离岸较近的位置布下类似镞形的网阵,以桩固定的网阵从高空看下去,就像是一个个射向湖心的箭头,巧妙地将喜欢游向岸边的湖鱼诱进阵里并封在“穴道”中,渔师只需在有空时前去收获。实际上,以前不少当地渔师同时也是农户。
此外,当地还有笼式捕捞法,用特制的笼子放上诱饵抛进湖中诱捕鱼虾。这些传统的只取所需的“等待式捕捞法”不会竭泽而渔,被认为是资源友好型渔业。
琵琶湖渔业协会有各种行规,渔师只在规定时期、以合规的方式捕获规格达标的鱼,较小的鱼即使被捕获也会被放归湖里。
琵琶湖是因地壳变动而形成的为数不多的古代湖泊,湖内的固有鱼类多达47种。历史悠久的琵琶湖渔业衍生出当地特有的淡水鱼食文化,成为琵琶湖的地区特色之一。
环境友好型农林
很久以前,琵琶湖一带农田与农用水渠、河流、湖泊彼此相通,水平面落差并不大,下雨时湖鱼可以很方便地游至农田。农田一直是当地特有的鲤鱼、鲫鱼、鲶鱼等琵琶湖鱼类的绝佳产卵场所。
但是,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改造、农田整治活动不断开展,农田与水渠的水位落差不断增大,最高时甚至高达2米。虽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水涝灾害也减少了,但很多鱼类也游不进农田了。
为了让产卵的鱼能顺利逆流而上回到水田,进入新世纪以来滋贺县致力于推动建设“鱼的摇篮”水田项目,引进研究所、大学等各种科技力量,发动当地农户,针对鱼类生物大幅减少的水田,在水渠里设置各种专门的鱼道。比如通过修建阶梯状的堰,把水渠水位逐步提高到与稻田接近的高度,帮助鱼类回到农田。经过当地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琵琶湖周边已重现鱼跃水田的景观。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曾发生严重的淡水赤潮,富营养化问题显著。其后,当地开展了洗涤剂、肥皂无磷化市民运动等各种活动,并于1979年制定了防止琵琶湖富营养化条例。这成为琵琶湖发展环保农业的契机。
为了保护琵琶湖及稻田生物的生存环境,条例要求农民尽可能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通过防止耙地阶段泥水外泄、插秧阶段肥料埋土等具体措施尽量减少水环境污染。
2001年,滋贺县推出环保农产品认证制度,如果耕作中农药化肥比通常使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农产品可以被认证为环保农产品,被贴上认证标签。认证制度推出后,环保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使环保农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琵琶湖周边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有机栽培面积在逐步扩大。滋贺县与当地民间组织、各界群众长期致力于环保农业的推广,对琵琶湖水质和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琵琶湖还是当地乃至京都、大阪等重要城市的水源,维持琵琶湖淡水生态体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为重要。滋贺县非常重视具有涵养水源、蓄洪抗旱作用的森林生态保护,动员各界共同参与植树造林,开展森林养护和湖边芦苇带的保护活动。各行各业携手,打造“渔民之森”“企业之森”,有效保护了水源,也保护了湖鱼产卵的环境。
正是这种将森林、河川、湖泊、水田视为一体,系统地进行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践,使琵琶湖系统作为历经千年的农林水产业共生体系得以传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把传统优势打造成“新名片”
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滋贺县的传统优势。滋贺县将森林、河川、湖泊、水田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全链条环保。20世纪70年代,滋贺县就设置了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对琵琶湖水质和环境进行监测。政府和民众共同出力,一起保护琵琶湖的水质和周边生态系统。
滋贺县认为,养林蓄水,重建鱼米共生水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发展环保农业,不仅是为了生产出更加安全放心的大米,也是为了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的新型农业和农村。
2016年,为了获得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认证,滋贺县成立了名为“与琵琶湖共生的滋贺农林水产业推进会”的专门筹备组织,意在将滋贺县围绕琵琶湖的环保农业、农用水循环利用、生物水田、可持续发展渔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当地特有的湖鱼食文化等传统优势,打造成一张振兴地方经济的“新名片”,提升琵琶湖的知名度。
让遗产连接未来
滋贺县不仅重视生态系统的传承,也非常重视农业文化的传承。
这首先表现为人与人的代际传承。在日本,核心城市之外的地区由于人口下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地方财政及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乡村的空心化、农业产业的后继乏人是困扰各地的普遍问题。滋贺县将琵琶湖农业文化遗产内容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了解琵琶湖的农业文化,还组织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生物考察、体验传统的插秧活动,培养他们亲近琵琶湖、热爱琵琶湖的情感。
传承,同时也可以与振兴地方经济相结合。当地推出了各种特色的“琵琶湖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旅游、教育系列活动,利用新闻、网络、集会等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琵琶湖系统的历史文化特色,发展农业遗产主题旅游,向海内外推介当地物产中心、水产店、特色餐馆,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考察、体验,在考察和享受的过程中增进对琵琶湖系统的了解。
比如,游人可以参观琵琶湖博物馆、购买当地特色物产,携家人体验田间地头的农业活动,参加琵琶湖渔港小岛一日游,在湖上泛舟钓鱼、品尝渔家乐的美食,等等。
保持可持续发展重任在肩
滋贺县认为,作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其使命不仅包含传统农林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包含相关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悠久、环境形态多样的琵琶湖区域拥有60多种区域特有物种,抵制外来动植物入侵、延续这些物种的生存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琵琶湖物种多样,是各种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场所。仅就鱼类而言,从喜欢温水水域的鲤科鱼类到喜欢冷水水域的鲑鱼科鱼类,琵琶湖固有鱼种类有数十种。
由于外来鱼种的增加会威胁琵琶湖固有鱼种的生存环境,滋贺县长期致力于驱除外来鱼种,10多年前每年的驱除量曾多达500吨,近年来有所下降。据推测,2013年以来,琵琶湖外来鱼种的生息存量呈现下降势头。
由于气候变化,近年来琵琶湖全层水循环及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受到影响,全年未能完成全层循环的湖底溶解氧含量下降,栖息湖底的生物出现死亡现象。此外,部分湖区浮游植物大幅增加,水质受到影响。
滋贺县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琵琶湖水质下降,也会影响下游流域的水质,为此需要更多的财政及技术援助。据悉,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目前正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一道加强监测研究,以形成全流域应对方案。
来源:2022年8月24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