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凿纸里的中国文化基因
10月29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演员参加亡灵节游行
工坊制作的卡特里娜和其他骷髅形象永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认为亲人们虽然离开了,但应当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喝着龙舌兰酒、跳着舞。
文/《环球》杂志记者 朱雨博 实习生 王伊然(发自墨西哥城)
编辑/乐艳娜
墨西哥亡灵节前夕,霍奇米尔科凿纸工坊里坐满了手工匠人。他们挥动锤子敲向铁凿,铁凿穿透工作台上叠放的“中国纸”,形成各式图样,在“叮铃咣啷”声里制作出一张张墨西哥凿纸。
几天后,这些凿纸飘扬在墨西哥街头,为这个拉美国家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增添色彩。这项起源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艺术在数百年后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变,如今已成为墨西哥重要的文化符号。
亡灵节必不可少的装饰
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在墨西哥文化中,死亡从来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当地人相信,亡灵节期间,逝去亲人的灵魂可以穿越“米特兰”——也就是墨西哥人的“地府”,与家人团聚,共享饮料、食物和其他自己在世时最喜欢的东西。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扫墓祭奠方式,亡灵节更像是一场狂欢。人们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用万寿菊铺设出指引亲人回家之路。在今年墨西哥城街头盛大的游行队伍里,人们和往常一样头戴花环,身着华服,脸上化着以骷髅为主题的妆容。离开主干道,不少小巷悬挂着色彩鲜艳、做工精致的墨西哥凿纸,随着微风拂过前后摇摆,仿佛在迎接归来的亡灵。
“一般每年9月起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凿纸是亡灵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订单需求量很大。”霍奇米尔科凿纸工坊负责人尤利迪娅·托雷斯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托雷斯介绍说,凿纸是亡灵节祭坛上必备的装饰品。祭坛的摆放很有讲究,除已故亲人的照片外,还要具备自然界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地是地上长的农作物或其加工品,比如水果、亡灵面包;水是酒水饮料;火是蜡烛;风就是墨西哥凿纸。传说凿纸能帮助逝去亲人灵魂脱离“米特兰”的囚禁回到人间,当风吹着凿纸飘动时,他们就找到了路。
“近些年来,《寻梦环游记》等包含墨西哥亡灵节元素的电影,让凿纸这门艺术也逐渐被更多人熟知。”托雷斯说。
托雷斯所在的凿纸工坊位于墨西哥城东南角,已经有34年历史,每年都要为当地很多庆祝活动制作装饰品,也曾与市政府进行凿纸艺术的合作。
走进工坊,一排排色彩艳丽的墨西哥凿纸悬挂在屋子里,工作区的桌子上摆放着几十把不同尺寸的钢凿。工匠们在一叠彩纸上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小锤子和钢凿打孔。打完孔后,去掉多余的纸,展现出最终的图案,最后将多张凿纸用棉线串在一起,一件凿纸装饰品就完工了。
凿纸上的文化密码
由于形似中国剪纸,人们通常将这种艺术形式称为“墨西哥剪纸”。不过,考虑到制作过程是工匠们通过小锤子和不同尺寸的钢凿,在彩纸上按照勾勒的痕迹进行切割和敲凿,因此按照西班牙语名直译为“凿纸”,可能更易于理解。
墨西哥凿纸的图案丰富,以骷髅头、太阳、玉米等元素为主,体现了墨西哥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太阳代表对太阳神的崇拜,玉米是墨西哥人的主要食物来源。骷髅是凿纸中的主角之一,形象多变,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叉腰站立,还有的是夸张巨大的骷髅头。其中,戴着羽毛礼帽的骷髅女士“卡特里娜”是亡灵节最受欢迎的骷髅形象之一。每年亡灵节期间,霍奇米尔科凿纸工坊订单需求最高的形象之一就是卡特里娜,她是墨西哥版画艺术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传创作的形象。
托雷斯介绍说,她的工坊制作的卡特里娜和其他骷髅形象永远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认为亲人们虽然离开了,但应当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喝着龙舌兰酒、跳着舞。
据史料记载,墨西哥凿纸起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前时期,最初与阿兹特克文明祭祀活动相关,当时人们使用一种榕树皮纸装饰祭坛,表达对死者的精神寄托,他们认为纸是和神灵沟通的工具。阿兹特克人还用这种粗糙的纸来装饰房屋和街道,制作旗帜和横幅。
如今,墨西哥凿纸不仅出现在亡灵节庆典中,还常常出现在婚礼、葬礼等活动以及独立日、圣诞节等国家节日中,霍奇米尔科凿纸工坊的订单全年不断。
凿纸还是传播墨西哥传统文化的渠道。“当人们看到凿纸上那些当地标志性舞蹈、斗鸡、龙舌兰、流浪乐队等民族文化符号,他们会说‘这就是墨西哥’。”托雷斯说。
凿纸作为墨西哥的传统艺术,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2000年,墨西哥驻中国大使馆向中国美术馆提供了一组墨西哥凿纸,并用简短的文字讲述了墨西哥凿纸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展现中墨早期文明交流
作为墨西哥的民间艺术之一,墨西哥凿纸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确也融入了中国文化“基因”。
早在16世纪,中国与墨西哥的经济文化交往就开始了。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墨西哥,在中国和菲律宾原有贸易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海上贸易航线,开始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往来。
往返于这条航线上的船名为“马尼拉大帆船”,连接起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将大量中国丝绸、瓷器、香料等运往墨西哥。由于运输货物主要来自于中国,加上这些船参考了中国远洋大型航海帆船的设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中国之船”。
虽然墨西哥凿纸起源于阿兹特克文明,但如果没有“中国之船”带来的中墨早期文明交流,凿纸或许不会是今天这样的样式。“在西班牙人殖民墨西哥后,‘中国纸’随着马尼拉帆船贸易路线传入墨西哥,逐渐取代榕树皮纸成为制作凿纸的主要材料。”托雷斯说。目前,工坊也尝试用塑料、皮革等更耐用的材料制作凿纸,以应对不同的环境要求,但“来自中国的纸仍然是最主要的”。
现在的墨西哥商店里依然广泛售卖“中国纸”,它类似于中国的宣纸,其轻薄柔韧的特性很适合做凿纸。
“我父亲最开始做凿纸的时候也学习了不少类似中国剪纸、折纸的技术,我们现在的制作过程也用到很多相似技艺。相似的纸张在中墨两国不同生活习俗和文化风格加持下,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作品。”
除了原材料和技艺,中国的瓷器文化也间接丰富了墨西哥凿纸的图案。研究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江西吉州窑的陶工发明了用剪纸来装饰瓷器、转印图案的方法——先把剪纸直接贴在瓷胎上,然后施釉,最后揭起剪纸图案,露出瓷胎。这种转印技术和图案模板也随马尼拉大帆船来到了墨西哥。
美国民俗艺术家凯瑟琳·特伦查德研究剪纸多年。她在《墨西哥剪纸》一书中介绍,明代中国用于瓷器图案转印的模板印制技术通过海上航线被传到墨西哥,一些中国传统纹样传到了墨中部的普埃布拉州。这些图案既推动了当地瓷器制造,也丰富了凿纸艺术。普埃布拉州的圣萨尔瓦多维希科洛特拉市如今是受墨西哥旅游和文化部正式承认的凿纸文化中心。
如今,中国瓷器转印模板对墨西哥凿纸的影响仍然可见。藤蔓、花鸟、扇形边框等很多中国传统元素出现在一些墨西哥现代凿纸作品中。
在托雷斯看来,虽然世界各地文化演进的结果不同,但人类对创造的需求始终如一。“中墨两国在剪纸文化上的相似性令我感慨万千。我想向我们的中国朋友问好,尽管相距甚远,我们的文化仍互相关联。”
来源:2022年11月30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