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宝藏国家藏洞天
1月5日,人们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老城休闲
一路向南,感受从地中海气候向沙漠气候、都市生活向自然风光的移步换景,是个不错的旅行线路选择。
文/《环球》杂志记者 许苏培(发自突尼斯)
编辑/吴美娜
尽管近些年向中国游客开放免签,但北非阿拉伯国家突尼斯对不少国人来说仍属于旅游冷门地。有人会把它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混淆,也有人分不清突尼斯和法国海滨城市尼斯。不过,球迷应该知道,这个国家足球踢得不错;吃货对“突尼斯软籽石榴”一定不陌生;不少《星球大战》的影迷来此打卡,因为主角天行者卢克的家乡“塔图因星球”就是在突尼斯境内的撒哈拉沙漠取景拍摄。
“辉煌岁月”今犹在
左手撒哈拉沙漠,右手地中海,这个非洲最北端国家拥有“半边火焰、半边海水”的自然景观。历史上,突尼斯曾经是海上强国迦太基的发源地和国家中枢。在与罗马共和国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的三次布匿战争中败北后,迦太基沦为罗马的殖民地。
过去太辉煌,以至于突尼斯人至今念念不忘。首都突尼斯市以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等命名的机场、大学和医院,无一不显示出人们对那段“辉煌岁月”的留恋。
突尼斯在古代的名称为“阿非利加”,是非洲现在名称的源头。《地中海的冬天》一书写道:“罗马人征服迦太基之后,为新的殖民地取名非洲,是当地柏柏尔语所称‘Ifriqa’的拉丁化名词。在数个世纪里,‘非洲’一词在包含其他地点之前,一直代表着今日的突尼斯。”
既有自然风光,又不乏历史底蕴,再加上地理上毗邻欧洲,突尼斯一直是欧洲人的度假胜地,被称作“欧洲后花园”。讽刺的是,欧洲在北非的“后花园”可不止突尼斯一座,摩洛哥也名列其中。地理和文化上具有相似性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都曾是殖民时期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也因此,这些阿拉伯国家无论在建筑、饮食还是语言上都残存着法国殖民时期的痕迹。
“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到来”
旅游业是突尼斯的支柱性产业。“世界数据库”(World Data)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突尼斯年均有720万人次入境,是非洲入境游客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2年旅游业收入占突尼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
2017年2月,突尼斯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政策。同一年,中国成为突尼斯增长最快的旅游客源市场,并在随后两年继续大幅增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了这一势头,并对该国旅游业造成重创。2020年,突尼斯旅游业收入同比下降62%。
疫情期间,突尼斯暂停了对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在中国宣布逐渐恢复中国公民赴具备条件的国家旅游后,突尼斯随即表示欢迎中国游客入境。不过,对于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突尼斯目前只对5人以上中国公民团体游客免签,但有消息说,不久之后突尼斯可能全面恢复个人免签业务。
作为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旅游从业者,突尼斯蓝天旅行社经理阿米一直在等待形势好转,他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国将有序恢复公民出境旅游。“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消息!”疫情暴发前,阿米的旅行社近九成业务围绕中国市场。“中国市场非常有潜力,中国人也走遍全世界。”他表示,希望有未来中国和突尼斯之间开通直航航班,欢迎更多中国游客到来。
一路向南风光无限
突尼斯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从北到南呈狭长状。一路向南,感受从地中海气候向沙漠气候、都市生活向自然风光的移步换景,是个不错的旅行线路选择。
在首都突尼斯市东部的迦太基遗址群,经过现代修缮的古罗马露天剧场仍在使用。每年夏天,为期一个月的迦太基国际艺术节在这里举行,为市民和游客带来视听盛宴。卖茉莉花和薄荷茶的小贩翩翩穿梭在古老的石阶和现代声光环绕的人群间,别有风情。
离迦太基遗址不到4公里,便是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上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赛伊德,顾名思义,这里所有的房屋只有蓝白两色。
首都市中心的老城区也不该错过,窄窄的石板小巷在密集的商铺间曲折蜿蜒,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不过与埃及的哈利利市场相比,这里小贩的中文叫卖还没那么溜,可见到此游览的中国游客还不算太多。
离开首都一路向南200公里,便是被誉为伊斯兰教第四大圣城的凯鲁万,它拥有80多座清真寺,数量仅次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传统上,到此朝圣七次即等于前往麦加朝圣一次。
再往南可以去埃尔·杰姆斗兽场,其建于公元3世纪,被公认为北非最具吸引力的罗马时代建筑。不少法国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楼拜等都曾专程来此观光,并将它描述为“世界美妙绝伦的斗兽场”和“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
继续往西南400公里,来到托泽尔沙漠,《星球大战》七部曲中有五部在此取景。“朝圣”完毕,还可以在沙漠里住上一夜,尝尝中东特色的骆驼肉,看看最美的沙漠星空,享受或忍受一天一夜的断网生活。
当然,突尼斯还有不少其他有名、有趣的旅行地。春风送暖,这个北非宝藏国家正张开双臂,拥抱来自天南海北的四方宾客。
来源:2023年3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