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古琴的时代新曲
1949年后古琴制作多用钢弦,声响更大且初学者更易掌握
包括古琴在内的众多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越来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亲的重要桥梁。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延棠
编辑/刘娟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世界聆听到了古琴之音,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等,相传创始于上古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现今,从未接触过古琴的初学者,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依次拨动琴弦,惊奇地发现,短短两个乐句的弹奏竟如此简单,呈现的曲调如此优美。这一拨,让人心生欢喜,爱上古琴。
古琴奏出时代新曲,包括古琴在内的众多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也越来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亲的重要桥梁。
心灵沟通,跨越中外
2019年10月24日,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国宝音乐会”上,古琴演奏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祥霆用九霄环佩古琴弹奏了《梅花三弄》和《流水》。
音乐会上,中国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演奏了《十面埋伏》《反弹琵琶伎乐天》等曲目,他所使用的琵琶是按照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仿制并改良而成。音乐会演出之时,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中央民族乐团箜篌演奏家吴琳则演奏了《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曲目,她所使用的复原古代竖箜篌,来自中国持续20多年的古箜篌复原研究。
2021年4月7日,贵州遵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代表性传承人王兵在工作室制作古琴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不只是古代乐教的工具,也是现代人们重新走近传统、打开中华文脉宝藏的钥匙。这其中,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更是具备除音乐交流之外的、更加丰富的人文价值。回顾近百年的时光中,来自荷兰、瑞典等国的汉学家如高罗佩、林西莉等,都是从学习古琴开始,逐渐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清楚地意识到古琴在乐器合奏中并无优势,但他们最后都醉心于琴道的文化魅力。也正是不局限于音乐性的乐器特色,让古琴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文明,受到除乐器爱好者之外更多人的喜爱,激发听众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中国琴会常务理事、青年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从业者齐薇菂说。
礼乐教化,文人雅好
“1977年,旅行者二号飞船携带地球文明样本进入太空,当时入选人类音乐艺术的唱片中,代表中国的便是古琴曲《流水》。”玲珑古琴文研中心的彭芃博士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当代人谈起古琴,便会想起文人雅士们的段段佳话:子期死,伯牙断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司马相如弹琴表达对卓文君的爱慕之心,后世据此爱情故事谱成琴曲《凤求凰》传世;名士嵇康临刑索琴,一曲《广陵散》成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述说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悲凉人生……与古琴相关的记忆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流传至今,有约3000琴曲存世。
其实,古琴从周代开始便事关礼乐教化,“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史记》),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仪,“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君子之近琴瑟”(《左转》);到了汉代,文人“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风俗通义》);魏晋时期“左琴右书”;宋代定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艺,以琴为首,琴是当时文人教育的必修课;到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已将琴作为书房必备……“可以说,琴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教具,事实证明它也是数千年功能传承未断的教具,虽然现在它为人熟知的更多是在音乐方面。”彭芃说。
在她看来,现代人对琴产生距离审美,主要是明清时期造成的刻板印象,琴学礼仪也被复杂化了。汉代时就有一种观点:“琴者,禁也”,但它重点是强调以琴问道,要求君子“守以自禁”。宋人朱长文在《琴史》中阐述“君子之于琴”时,专门强调不能将琴局限于音乐性,“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而要做“达则观政、穷则守命”的琴士,与读书人要求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具有精神追求上的一致性。
“非徒取其声音而已”的古琴,将人和自然视为统一整体,却又尊重差异性,比如琴曲不要求按标准节奏演奏,可以“一曲多姿”,而琴派的划分也是基于地理环境赋予人的先天禀赋以及指法上的差异,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特色等。这些好传统都得以保留下来。
古琴之美,形神俱佳
如果说钢琴是代表西方文化的乐器,那么古琴则是最能代表东方传统文化的乐器,而且后者的诞生更为古老——与琴同时诞生的古瑟早已消失,如今人们更加熟悉的古筝远比古琴年轻。
制琴材料多取桐木、梓木修型,合为琴胎,后覆以鹿角霜灰(也有以瓦灰或八宝灰),在灰胎上调定弦路,最后髹以大漆,待干固成膜后上弦成琴。上古时期造琴源自传说,但目前有据可考的《诗经·国风》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说明桐木、梓木与大漆很早就是制琴原材了。
参观者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乐器展玲珑古琴展厅内欣赏古琴
近3000年前,中华民族已经拥有成熟的制琴技术,而且制琴工艺在典籍中有专门的指称——斫琴,相应的人群则是斫琴师。“椅桐梓漆”的制琴传统一直保留至今,人们将手工大漆古琴视为上品,以区别于批量生产的厂琴。史书记载了不少斫琴名师,如唐代蜀地的雷霄。雷氏三代造琴,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九霄环佩古琴即为雷氏佳作。唐代还有吴地的张越、沈镣,明代嘉靖年间有为衡王造琴的冯朝阳、为益王造琴的涂桂,不一而足。
古琴的传统琴式包括伏羲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落霞式、子期式等多种,著名的九霄环佩为伏羲氏。不过,古琴型制自东汉末期稳定下来之后几乎再无大的改变。“后世为改善古琴演奏的现场表现力曾尝试过琴器变革,譬如查阜西在1940年代中期与意大利手工提琴大师曾尝试改变,但最后都失败了,他们当时的结论是‘这个乐器不敢动’,因为任何改动都会影响古琴声音的质感特色,一改就‘不是古琴了’。到了今天,人们的改动多是变化一部分外观线条,型制基本不动、承袭传统。”彭芃说。
古琴承载了东方哲学的审美体系,通体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古琴琴面弧形,琴底为平,代表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古人甚至相信琴长三尺六寸五分对应的是一年365天,而琴面上的十三琴徽则象征一年12个月加一个闰月。琴以阴阳为经纬、太极为结构,但正面部位的命名却是完全拟人化的,有额、颈、肩、腰、足,也方才有“琴心”一说。琴体各部命名如岳山、承露、龙龈、凤舌等,皆充满美好意象。
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宫商角徵羽五音,从五行,后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根弦以合君臣之恩,是为七弦。而根据弹奏方法不同,古琴音色有泛音、散音、按音三种,分别与中国文化中的“三才”天、地、人相合,泛音清灵,散音深沉,按音为实音,细腻婉转。此外,传统琴弦以丝制成,音量偏小,与“大音希声”“大乐必易”相承,可以说,儒家的中正太和、道家的自由散淡、佛教的虚静空灵,尽在其中。
也由此,自古以来人仰慕古琴,更对名琴推崇有加。宋代琴书总结名琴,如伏羲之“龙吟”、黄帝之“清角”、齐桓公之“号钟”、楚庄王之“绕梁”、司马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白居易之“玉磬”……
弦外新声,琴慰人心
进入现代社会后,古琴逐渐走出书斋、文人雅集,进入课堂,登上晚会、庆典,演奏曲目更加丰富,功能性更强。
对古琴艺术的探索和开发多集中在音乐方面,包括曲目创作、作品改编以及跨界等,比如一代古琴大师成公亮先生曾用现代作曲的方式,专门谱写古琴曲集《袍修罗兰》;演奏家巫娜早年用传世琴曲《酒狂》的片段与流行乐手许巍进行过合作;自得琴社将古代妆容、国画场景与民乐结合演奏《机器猫》……
“玲珑古琴文研中心目前的努力方向是发掘古琴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功能应用。”彭芃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譬如,之前我们在北京的一些小学高年级推出以古琴为教具的传统文化普及课程,通过琴学入门讲解中国古代音律与历法、数学、天文学的关系,课程将知识性与趣味性、音乐技巧与文化背景结合,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反馈。又譬如,我们针对成人学员设计了更系统化的课程,主题包括琴道与养生、琴僧与禅修等,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去发掘古琴在这些领域的传统,将前人‘以琴问道’的经验融入当下社会生活,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8月1日,“大音希声”古琴音乐晚会在成都大运村艺术中心大剧场举行,
演员在晚会上演奏《梅花三弄》
“功能性方面的开发重点放在丰富产品的应用场景。比如,现代心理学中音乐治疗采用的素材基本都是西方古典音乐,但其实中国很早就有对乐疗的论述,商代就有音乐用于趋避瘟疫的记载。从2020年底开始,我们跟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创作用于音乐治疗的素材。相信未来古琴在这个领域的功能性应用将大有作为。”彭芃说。
近几年,彭芃将很多精力用在了古琴文化普及、手工制琴以及古琴曲的功能性开发方面,对于古琴产业、行业发展和培训市场等也比较了解。她向记者介绍,2021年与2017相比,网络平台统计的古琴培训机构数量虽然增加了10倍以上,但仍未过万,不及钢琴市场规模的零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钢琴保有量为773.78万台、市场规模达到399.86亿元,古琴相比之下就小太多了。”
彭芃参加了6月底北京举行的第三十届北京国际乐器展,展会吸引了国内外6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传统乐器展出占比达到40%,琴筝类还有固定的主题展区。彭芃注意到,一部分传统的古筝制作厂商开始增项,尝试在古筝之外推出古琴产品。另据展会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每届展会琴筝类展商数量都在稳步增长,本届古琴专项的展商比上一届增加了10%。
古琴热也让做了15年古琴培训的齐薇菂充满信心,“我们对民族乐器、对传统音乐有天然的亲近,它们体现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里。今天,传统音乐和民族乐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立足这个多元文化世界的根基,是对内了解自身、对外展现中华民族风采的重要途径和媒介。我们当下对传统音乐和乐器的普及教育,可以唤醒中国人血脉里本就保存着的美好审美体验,在回溯和畅想千百年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因循现代人的特性,给传统音乐带来一丝独属于当今的风味。”
她表示,今天的文化教育从业者较古人的优势是视野更加开阔、审美更加多元化,以及拥有更多现代先进的技术和传播手段,“这让我们在演绎传统、创作新声、教学普及和文化推广中得以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融入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在流淌着的传统文化血脉中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
来源:2023年8月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