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企业迎来更大机遇
9月21日,在2023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室内展区,一位参观者在了解一款智能网联车安全仿真平台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市场,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链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环球》杂志记者 周蕊 宋薇萍 王宙洁
编辑/黄红华
9月初,2023年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在慕尼黑开幕。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本届慕尼黑车展的中国汽车产业企业(含新能源车企)约50家,涉及整车、智能驾驶、电池等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突飞猛进,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开发提炼,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再到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形成的强大优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了“中国速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新能源车出口大幅度增长的核心原因,是中国新能源车产品竞争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完整先进的产业链,为自主品牌发力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说。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市场,与此相关的其他产业链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是“全链条”产业
如果说在燃油车领域,车企竞争主要靠专项技术,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主要依靠“全链条”产业决胜。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产业链企业。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的主要部件来自“三电系统”,即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又以锂电池为主。
中国的动力电池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宁德时代为例,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在2017至2022年连续6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6.3%,较去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在储能领域,公司2021、2022年连续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需要大量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明显。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04.3GWh,同比增长50.1%。其中,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据六成份额;排名前十企业中,中国占据六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以及5G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愈加紧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以车联网为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售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新能源汽车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搭载比例达48%。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
正是基于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个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在更完善的产业体系带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中拥有强势地位,而自主品牌的崛起对应的是产业链的崛起。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占据了世界汽车零部件体系新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将对中国汽车产业链拉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龙头拉动作用。
一车“出海”,带动全链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加速,越来越多的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全链条”企业也“搭车出海”。
2月16日,在位于江苏常州溧阳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辆运输车在运送安装完成的动力电池系统件
10月9日,比亚迪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的卡马萨里市举行新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生产基地由三个工厂组成,一期工程预计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投产电动车,年产量15万辆。这一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预计为30亿雷亚尔(约合6亿美元),三家工厂分别生产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卡车和电动大巴,以及磷酸铁锂电池。
今年3月,哪吒汽车宣布其泰国生态智慧工厂在曼谷奠基,预计2024年1月底投产。5月上旬,璞泰来公告称拟在瑞典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格林美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一个镍中间品项目。
据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宇通已在中东、拉美、东南亚、欧洲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批量销售,累计出口新能源客车超过3700台。“宇通积极与当地开展产能及技术合作,在多个国家实现了客车散件当地组装和产能、技术合作。一方面,实现了优势产能走出去,完成了由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标准输出,提升了中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带动了一部分国家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
国内咨询机构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增加,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特别是一些技术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机会。
环业投资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整车出口对配套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新能源汽车更是如此,单单一个动力电池就涉及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等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汽车直接相关的产业外,一些与整车出口“间接相关”的产业也受益匪浅。如为汽车出口的汽车滚装船航线就是一例。今年3月,上汽集团宣布宁德-墨西哥国际自营航线首发启航,上汽旗下运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船——“安吉凤凰”号搭载首批千辆MG品牌新车,从福建宁德港专属滚装码头驶向墨西哥拉萨罗卡德纳斯港。
“市场的井喷催生了新航线开通,新航线里程7500海里,航时23天。”安吉物流总经理王泽民介绍,从上汽宁德基地下线后,新车直接从宁德港出海,能节约3天的时间。现在,每月都将从宁德港发运一班船前往墨西哥或欧洲,2023年全年将有超过10000台车辆从宁德港走向世界。
提前布局
新能源汽车“全链条”出海,不仅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还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
“新能源车作为链条较长的产业,在当地建立工厂有助于带动相关配套产业,不仅有助于推动产品本土化,促进当地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当地销售、生产、维修等产业链,提升当地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东道国经济的倍数增长。”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说。
为了更好地顺应出海潮,一些专家认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应为此作好长远布局。
柏文喜认为,国内车企应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及加强技术创新,尤其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关注当地市场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
针对整车销售和售后服务问题,柏文喜建议新能源车企在目标市场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包括销售渠道、售后服务、配件供应等,这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满意度,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也要加强与当地产业的合作:如与当地电池企业、充电设施企业等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张新原表示,新能源车企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供应链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产品生产和交付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建议,新能源车企需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而不是单独建立渠道。另外,车企之间需开展良性的竞争合作,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在冲刺销量之后撤离市场,而应坚持长期主义,做好售后服务,维护中国新能源车的整体品牌形象。在面对海外贸易壁垒时,中国车企要联手合作,集体维权。
来源:2023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