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技术”进行时
这是中国能建张掖甘州南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广袤的蓝色星球上,更多气候技术引领的产业变革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发生。
文/《环球》杂志记者 韩啸
编辑/马琼
在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生产率极低的自然雨水灌溉仍是最重要的种植方式。这里严重缺乏水利等基础设施,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们赖以为生的主粮水稻也严重依赖进口。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利比里亚大米进口量占全国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全球粮食市场价格蝴蝶翅膀般的扇动,传播到这片土地宛若飓风。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的当下,当地人的餐桌安全愈发脆弱。
为提高水稻产量,利比里亚农业部和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合作,将一项创新水稻集约化种植试点方案带到了该国人口第三大州——邦州。传统上,受制于灌溉技术缺乏,当地农民只能在雨季洪水泛滥时种植单一作物水稻;如今,太阳能灌溉系统和储水等创新技术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年产量,还能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灌溉和储水技术改变了农民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他们不必眼睁睁看着粮食作物死去,不知道用什么养活家人。”利比里亚一位多功能合作社负责人Prince D. Peters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利比里亚农业部官员介绍,集约化生产模式将在利比里亚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在保障农民生计、减少对进口粮食依赖和吸引创新投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赋能的智能农业是利比里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广袤的蓝色星球上,更多气候技术引领的产业变革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发生。
气候技术实用化加速
从能源、建筑、交通、重工业、粮食等主要排放源领域从低碳到负碳,到碳捕捉储存和碳管理,气候技术涵盖行业广泛,旨在减排温室气体、适应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影响、深化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目前正处于加速起飞期,其中尤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过去十多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成本几乎下降了100%,已经可以同火电竞争。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成本也大幅下降,可以同燃油汽车竞争。”
英国科技促进组织Tech Nation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危机的新兴科技公司数量自2010年以来增加了4倍,增加了3.5万多家。众多行业展现出绿色发展潜力,例如,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助力各类企业研发低碳解决方案;交通电气化以及先进低碳生物燃料等推动交通脱碳;通过低碳技术和材料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通过提高协调效率、电气化和发电脱碳来促进轻工业碳减排;在重工业中大力推行碳捕捉与储存技术,使用其他合成燃料替换现有能源;新材料领域大力推广可持续可再生材料技术等。
张永生指出,“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到2020年全球范围碳中和共识的形成,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过去各国普遍将减排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现在则认识到减排背后蕴藏着巨大机遇。”
这种转变背后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张永生解释,“中国绿色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能源成本大幅下降,让更多国家认识到新能源转型的现实可行性,从而促进全球碳中和共识。”
气候科技吸引投资热潮
风险投资行业数据显示,气候技术融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普华永道《2022年气候技术状况》报告表明,2022年气候技术融资占全年风险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全球碳中和共识形成的预期、新能源技术加速突破带来产业链条拓展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9月底,汇丰银行宣布,计划向全球处于早期阶段的气候技术公司提供10亿美元融资。这笔融资将支持初创企业开发一系列新的解决方案,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电池存储、可持续食品和农业以及碳清除技术等。
根据气候技术市场咨询公司净零洞察与Alder & Co.联合发布的报告,2022年欧洲和美国气候技术投资创纪录达8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欧洲投资总额达3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能源投资增长达81%,交通、循环经济、碳捕捉等行业紧随其后。
净零洞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费德里科·克里斯托福罗尼评论道,“尽管经济复苏面临挑战,但气候变化紧迫性仍在不断增加。气候技术需求与日俱增,相关投资仍有很大缺口。”
对于气候技术初创企业的蓬勃发展,张永生认为全球碳中和共识形成的预期对驱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极为关键,“新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预期的自我实现’。预期会引导市场的形成和企业的投资方向。当很多企业进行碳中和方向的投资时,相关产业链条就会快速发展,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新技术突破是推动气候科技公司发展的另一因素。“经过过去多年发展,目前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方面已经实现0到1的突破,出现了大量新技术。接下来,产业链条还会进一步加速拓展,带来更多新技术的出现。”
普华永道上述报告显示,公共和私营部门更广泛的宏观趋势表明了积极的前景和对气候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这种需求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推动投资趋势的增长,但许多行业和解决方案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政策支持对气候技术产业影响极为重要。“政府出台的碳中和时间表,会对企业形成新的约束和预期,从而引领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张永生分析,“其次,政府严格加强减排等环境规制,可以倒逼企业创新。”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北美与欧洲是全球最早提出气候变化与零碳理念的区域,在利用法规与市场激励手段大规模刺激相关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近年来,在脱碳与能源转型背景下,欧美多国政府陆续推出强力政策促进气候技术研发和实用化。例如,去年12月,美国国会拨款4.47亿美元用于大规模脱碳技术的研发;欧盟相继出台《欧洲绿色协议》、“为欧洲重新供能”和“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等脱碳政策。
“政府对企业绿色技术研发的扶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补贴。”张永生解释,“其实质是政府提供新的公共产品促进绿色技术出现,或者对绿色技术的环境正外部性进行补偿。”
预警服务潜力巨大
除减缓措施外,气候技术在自然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成效显著,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帮助适应气候变化成为热门议题。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和经济损失图集(1970-2019)》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灾害发生在美国和中国。在加勒比国家,一次飓风袭击能导致一个国家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减少800%;在非洲,干旱或洪水事件导致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高达20%。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撰文称,除了实施基本的气候变化减缓措施外,气候适应投资的必要性愈发明显。一些发展机构正计划将50%的气候融资用作气候适应投资。根据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发布的报告,预警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最高。
当前,全球只有一半国家有能力向其公民发出即将发生的危险天气状况警报,早期预警覆盖范围有限的国家的灾害死亡率,是覆盖范围广泛或全面的国家的大约8倍。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或热浪发出警告可以显著减少损失,而发展中国家只需投资8亿美元在此类系统上,每年就可以避免3亿~160亿美元的损失。
在今年5月份世界气象组织召开的对话会上,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介绍了各自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全球多个地区开展灾害预警服务的情况。与会方认为,私营部门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实现全民早期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来源:2023年11月15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3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