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长河里的中国印记

2024-07-23 10:42:21 来源: 《环球》杂志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代表团旗帜和运动员入场环节

文/黄亚玲

编辑/吴美娜

  从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走过130个春秋。与人类社会一样,奥林匹克也历经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变迁,包括战争的洗礼,仍然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理念引领着全球体育的发展。

  奥林匹克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但又超越体育运动本身,而成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希腊的“神圣休战”,到如今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无不彰显着人类对和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正是基于对其价值的认同,中国积极参与到奥林匹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年来,奥运舞台不断融入中国元素,在岁月长河中书写与时俱进的理念和篇章。

“救亡图存”,沟通世界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中国派特派员宋如海观察接触了解奥林匹克,并于1932年首次派运动员(刘长春1人)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36年、1948年,中国分别派出队伍参加柏林与伦敦奥运会。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及“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没有任何歧视,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的发展目标,为理想人类社会描绘出一幅美好图景。

  救亡图存的旧中国,迫切要打破封建传统的保守与封闭,也在文化反思中意识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继而开拓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参与奥运会,顺势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一个桥梁。

  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同时,也借助奥运会的舞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首次派出武术代表团亮相表演。浸淫着东方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和谐共荣”“修身克己”“身心修炼”“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等元素的武术,借助奥林匹克舞台,与世界有了直面交流的机会,独特魅力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四十年追逐奥运梦想

  1979年10月,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的建设发展时期,中国体育作为排头兵逐步融入国际发展的大潮流。此后,从参加奥运会到主办奥运会,快速发展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

  1984年的洛杉矶,中国健儿重登奥运会舞台,至今已整整4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10届夏季奥运会和12届冬季奥运会,见证了中国从竞技体育弱国到大国、强国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开幕式入场身着国旗元素运动服的中国运动员,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的时代风采;中国乒乓球、中国跳水、中国女排等优秀队伍,成为奥运舞台上闪亮的中国名片;中国健儿创造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屡屡创造佳绩,让人动容……

  最令人难忘的,是中国人实现了“百年梦想”,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精神连通世界,北京奥运的主题、口号与理念等,反映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理解,体现着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与奥林匹克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奥林匹克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挑战的情况下,中国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配合国际奥委会出台《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林匹克2020+5议程》《奥林匹克AI议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体育中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次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中国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以“同心圆”的奥运奖牌等形式为奥运会注入“团结”元素,运用放飞和平鸽、折柳送别、同心圆的留声机等视觉表演节目,以及代表各代表团名称的“小雪花”汇聚成“大雪花”的火炬台等等,向全球人们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与希望。

  伴随着体育商业化的运作,国际奥委会和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体系也普遍面临发展困境与治理危机,奥林匹克治理呼唤多元文化的价值、经验与方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奥林匹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回顾中国参与奥运百年历史,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充满个性的价值魅力,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的特色、智慧、经验与方案,对奥林匹克文化多元化提供着有益补充。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奥林匹克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