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下的新型全球化

2024-08-08 08:04:56 来源: 《环球》杂志

2023年9月17日,第二十届中国- 东盟博览会和中国- 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

,图为当天拍摄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文/王义桅

编辑/吴美娜

  过去,改革开放是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笼罩在“脱钩断链”的逆全球化阴影中。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回归、欧洲极右翼崛起的情形下,一些西方国家大搞资本回流、产业回流、就业机会回流,以所谓“去风险”理由搞“去中国化的全球化”。

  然而,时代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那些所谓“去中国化”的操作和争辩等,恰恰说明了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扩大和不可或缺。当前的全球化,尤其经济全球化,正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重要转变——中国成为引领力量之一,在多个维度,同全球各地产生难以割裂的深度连接。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走向末路

  正本清源,全球化究竟是所谓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全球扩张,还是资本的全球扩张,抑或是两者相辅相成?

  一般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全球化的开端,全球化是与殖民扩张联系在一起的。冷战结束开启“超级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代表性说法为“世界是平的”“历史终结论”。

  曾经,全球化是资本扩张、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代名词,甚至一度有声音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就在提示这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悖论,于是出现“全球化4.0”“全球化5.0”“第N次全球化浪潮”等说法,这些提法换汤不换药。

  经历了新冠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等挑战,尤其是美国公开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后,全球化变得更慢、更软,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反转,就此,西方舆论宣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已死”。

  西方为何出现这种反对全球化的声音?有观点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资本扩张带来投资和产业的转移,中国开始崛起并由大到强,造成西方国家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悬殊和被中国赶超。所以美西方现在要搞“逆全球化”,搞全球化的板块化、区域化和本土化。

  客观上,中国等后发国家承接产业转移、成就工业化集成,打破了西方硬实力的垄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年,也就是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面对这种局面,美西方只能“玩规则”,祭出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说法。

  换言之,当前的西方正努力寻找它们能够主导的全球化,尤其是美国,通过所谓“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来确保自身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搞所谓“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既然不能完全“脱钩”,那就推出一种西方仍然能够控制的全球化。实际上,全球化从一开始就在抵消霸权本身,消解中心-边缘体系,当继续维持霸权力有不逮,“逆全球化”种种操作也就产生了。

“去中国化”事与愿违

  但是,真正的全球化是无法被逆转的,因为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由资本扩张逻辑、市场原则决定的,这些实际上就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立国的基础,要将其逆转过来,会极大地增加成本,需要势能成本,可谓越挣扎越无力。

  与此相关,世界形成一个资本全球化、政治本土化的悖论,甚至导致了不同资本之间的矛盾——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与犹太资本等。比如新兴产业大亨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支持特朗普,犹太资本支持华尔街。资本内部的矛盾,加剧了美国政治、社会多领域的极化现象。

  事实表明,美国那些对中国不友好的“逆全球化”操作,非但阻止不了中国崛起,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美国内部却在加剧分裂。这种分裂成因复杂,指责中国并不能解决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之所以指责中国,是因为中国在全球化中获益,也挑战了美国所谓“上帝选民”的身份自由、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白人至上等。

  实际上,长期以来美国就是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只是最近获益少了一些,又或者没少,只是其能够控制的少了一些。在负和博弈思想等驱使下,有些政客宁可采取一种车撞车的模式,也要阻止中国发展、挑战美国。甚至,想极力将印度打造为新的世界工厂和“全球南方”领袖,拒绝认同中国的“南方国家”身份。

  但诸如此类的举动,终究都是徒劳。越来越多的国际力量,主要是“全球南方”国家,也包括西方一些声音,赞同中方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才是全球化的核心价值。

  “全球南方”多国人士相信,在探索中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必将给世界各国创造更多新机遇,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他们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丰富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鼓舞和启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表示,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展现了以“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新型全球化思路,让各国能够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合作、互动、交往”,为“世界和平、繁荣创造更多空间”。

新型全球化底层逻辑

  多方探索之下,中国引领下的新型全球化图景的底层逻辑日益明晰,呈现出和美西方引领的全球化诸多不同的特点。

  比如开放包容。全球化可以由区域化甚至本土化推动,但是区域化和本土化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否则就容易沦为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得不偿失。

  中国秉承和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近期举行的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产业投资合作方面,中国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中国企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数字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已与数十个国家签署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数字交通和空间信息走廊加快建设,“丝路电商”拓展经贸合作新渠道;卫生健康合作方面,中国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队,30余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投入建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与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原则相配套,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

  还有互利共赢。全球化的基本逻辑是互利共赢,这也塑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互利共赢须从双边到多边,从领域到全域,从局部到整体,从过程到系统,才能确保全球化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题中应有之义。

  《决定》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同时“扩大自主开放”特别是“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充分体现中国扩大开放的远见卓识和国际担当。

  更深层次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要求全球化不能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不是以所谓普世价值为中心,其他行为体围绕一个中心转的架构,而应是主场全球化、主体性价值观,形成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久前,第78届联大协商一致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决议,决定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中方呼吁各国以落实决议为契机,充分发挥文明对话的重要作用,推动消除歧视偏见,促进民心相通,为合作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注入正能量。

  无数对话和碰撞,诠释了中国从承接全球化能量的“水洼”到释放全球化能量的“蓄水池”的转变,从全球化参与者到改革者、引领者的转变。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这和美西方引领的那一套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国坚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最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让世界再度感受到中方推进互利共赢全球化的坚定立场,“全球南方”多国人士对此次会议给予高度关注,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向国际社会释放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强烈信号。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