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肯尼亚爱上中国“神奇草”

2024-08-15 08:08:06 来源: 《环球》杂志

2023年6月19日,参加第十八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代表们在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观考察

文/《环球》杂志记者 代贺(发自内罗毕)

编辑/吴美娜

  希望,是有颜色的。

  故事要从一株菌草说起。位于肯尼亚的纳库鲁郡,在一片绿油油的菌草丛边,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中国人弯下腰、挽起袖子,和当地人一起劳作。

  人到中年的刘卫军,本可在国内投资创业,却选择在离湖北老家7890多公里之外的“非洲之角”去种草。世上有万般缘分,他是如何与非洲、与菌草结缘的呢?

“新物种”获批“试一试”

  2020年,在网上读到中国菌草技术的消息,刘卫军被深深吸引。菌草技术是来自中国福建省的一项技术。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草本植物可替代木头用于培育菌类,这就是菌草。菌草可被用于生产多种食品、饲料、肥料以及生物质能源等,还可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这项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技术,已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许多小规模农户受益。他们通过接受培训、栽培食用菌以及从事相关产业,提升了生活水平。

  “肯尼亚气候干旱、牛羊饲料供应不稳定,更加需要菌草。”在肯尼亚生活了20多年的刘卫军意识到,菌草技术能给当地贫困农牧民带来希望。从那时起,他就琢磨着如何把这项技术推广到肯尼亚。

  为此,他在中国和肯尼亚之间做起了“民间使者”。在中国,他多方取经,拜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种植技术;在肯尼亚,他奔波于政府与机构之间,推动技术引进。

  “他们一度当我是在开玩笑。”刘卫军记不得自己多少次碰壁。在给肯尼亚官员介绍菌草时,对方打开电脑搜索,验证是否确有此事,这让刘卫军有些无奈。

  实际上,中国菌草技术2017年就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刘卫军对菌草技术有着深刻理解,他坚信这是中国学界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发明。

  “但是你必须在我们指定的区域种植啊”,面对“新物种”进入肯尼亚,当地官员非常谨慎。在刘卫军一次次争取坚持下,对方最终同意暂时租借给刘卫军一块土地“试一试”。

与草为伴勇探路

  第一次在肯尼亚种草是怎样的体会?刘卫军感言,确实需要更多了解东非的气候、土壤、降雨等情况。

  缺少经验,让他和团队没少交“学费”。“因为干旱少雨,种植种苗后,大批种苗枯萎”,“给农民推广,被怀疑是痴人说梦”,刘卫军眼窝深陷,注视着远方,回忆那段艰苦的创业期,坦言没有一天睡踏实过。

  “我给当地农民看菌草在非洲其他国家推广的视频,对方却说,肯定不是在非洲拍的!”当别人在过新年,刘卫军正伏在草地里苦苦耕耘。多少个夜晚,陪伴他的除了天上的星星,就是地上无法言表的孤单。

  “我做当地人的工作,还要做草的工作。”刘卫军说,在种菌草的过程中,他边实践边总结,又“结识了”其他草。他注意到当地一种叫“Hei”的牧草常被用做饲料,但“Hei”产量不高,受气候影响较大,无法满足牲口饲料需求,这更加坚定了他推广菌草技术的想法。

  那段与草为伴的日子,刘卫军一次次深入田间,深一脚、浅一脚,手把手带着农户种草,甚至说服儿子暂时放弃国内事业过来帮忙。

  “照顾菌草有时比照顾自己孩子更忙,它们渴了,给它们引水;它们成长,你得注意病害;有时怕被偷盗者盯上,你还得搭建篱笆。”擦去额头的汗水,刘卫军苦笑着告诉记者,“还好,肯尼亚没有冬天。”

一亩菌草帮一家农户脱贫

  从2021年种下第一株菌草,到2023年拓展至50英亩种苗基地、超过800英亩种植园,刘卫东不懈的努力终究化作收获的喜悦。

  人们看到,中国技术培育的菌草长势喜人,有两三米高,走在位于纳库鲁郡的种植园就像步入密林;农户们收割、打捆、搬运,仿佛行进在一条条井然有序的生产线上。

  “自从我开始使用菌草做饲料,我的牛就像魔法附体一样。”种植园里,农户弗朗西斯科·富万巴·瓦纳姆毕西动情地表示,“我还看到奶牛产奶量增加了。就像今天,通常的产量是6升,今天我获得了创纪录的11升。”

  “我必须说菌草改变了游戏规则,”另外一位叫约翰·切里莫的农户表示,与其他草相比,“中国菌草更有营养,也更容易种植和生长。”

  据了解,每英亩的菌草产量约为180吨,可为20头牛或者200只羊提供饲料。更重要的是,许多家庭因为种植菌草有了收入来源。

  “我们已经向超过3000户牧民提供了菌草种苗。种植一英亩菌草,一个家庭一年至少可以获得10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5.6万元人民币)收入,帮一个家庭脱贫。”刘卫军说。

  据肯尼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21年,肯尼亚农村地区每5人中就有2人生活贫困,全国约287.9万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因此,菌草不仅能缓解饲料供应难题,还给贫困群体带去了希望。

  菌草技术的推广,也给当地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纳库鲁,在菌草种植园日常工作的人员达到200至300人,高峰时有四五百人。

  中国菌草惠及当地百姓的消息,引发了肯尼亚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肯尼亚《星报》报道称,菌草是来自中国的“神奇草”,它看起来像当地的象草,但叶子更柔软,每两个月就能收割一次,连续收割25至30年,可以“解决饲料短缺,提高牛奶产量”。

这是希望的颜色

  阳光下的纳库鲁轻风曼舞,就像父亲的手,轻轻抚摸着菌草林绿色的发。随风摇曳的一株株菌草,讲述着一个个奋斗的故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菌草技术已在南非、卢旺达、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莱索托、中非共和国等多个非洲国家落地。一代又一代中国专家、学者以及开拓者,以草为媒、不远万里,为中国技术的推广、为惠及非洲百姓付出艰辛努力。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谈到自己仰慕的人,刘卫军提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菌草发明人林占熺等前辈的名字。“真正自己去做,才知道多么不易。”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通过攻克技术难关,把中国最好的技术奉献给世界,创造出非凡的成果。

  “沿着前人的脚步,努力点亮更多人的希望,”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卫军常常思绪万千。“如果在未来5至10年,能够种植100万英亩菌草,那么肯尼亚的牧草短缺问题会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数量会大幅减少,畜牧业经济会进一步健康发展。”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卓振伟表示,中国菌草技术进入非洲大陆,推动非洲本土菌草产业发展,帮助非洲人民实现减贫惠农、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给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说,中非菌草合作不是单向度的援助与被援助关系,而是义利兼顾的互利共赢关系,甚至应该从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理解和认识这种合作。

  据刘卫军介绍,截至今年5月,中国菌草技术已经在肯尼亚超过40个郡推广种植。如果你用无人机航拍种植园,从天上看,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正在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令人心旷神怡,也预示着收获和更好的明天。

  洁白的雪山,金色的沙丘,蔚蓝的湖泊……在肯尼亚这个拥有地球上最美丽颜色的国土上,中国菌草技术落地生根,造福一方,又为美丽的东非大地增添一抹浓浓的绿色。这,或许就是希望的颜色。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