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与“虚实经济学”
文/刘丽娜
编辑/胡艳芬
美联储降息问题是近期国际市场持续关注的一件大事。围绕着降与不降、降息时机、降息幅度,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资金流动大进大出。
美国东部时间8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素有全球货币政策“晴雨表”之称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主题讲话,研判经济形势,并对9月份降息给出明确信号。降息通道启动时间表已经清晰,美国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
此前两天,引人关注的另一事件是,美国劳工部发布了15年来最大的一次非农就业数据修正消息,在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的统计周期内,美国新增就业岗位比之前预估的减少了81.8万个,表明就业虚高程度为15年来最大。
由于寻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美联储的双重职责,因此就业和通胀情况是观察美联储经济调控效果的重要指标;非农就业岗位变化是观测美国经济的关键因素,是市场解读美联储政策走向的重要参考。而本次修正又恰好赶上美国总统选举的关键时段。还有两个多月时间,美国就要选出新总统,当前选战正酣,经济表现无疑是影响大选的一个重要变量。
然而,因为频繁修正经济数据,美联储的准确性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近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美国经济数据与民众“体感”的背离问题。就连拜登政府首席经济学家贝恩斯坦也承认,当前的统计方法是否能准确反映新移民潮对劳动力的贡献,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考量”。
美国面临的数据统计困境,实际也是新冠疫情后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从英国到欧盟、加拿大,多个发达经济体的就业数据统计都面临调查回复率大幅下滑的困境。
在非准确性统计的基础上做出的形势判断与政策决定,会不会只是一种市场操控?这引发更多国际思考。
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鲍威尔就强调,人们对疫情这一特殊阶段的经济状况还需进一步理解。他表示要持开放心态接受批评和新看法,承认自身知识的有限性,保持谦逊和质疑精神,改进政策框架,专注于汲取过去的教训,将其灵活用于应对当前挑战。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曾在自传中讲过,货币政策决策就像在黑暗的隧道中穿行,即使最出色的思想家、最有影响力的政策制定者,对现实的认知也非常有限,大家只能在微茫之光中前行。
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认知,需要新的框架。如何形成新的框架,也许还要更深刻地分析和理解不断演进的人类行为模式和经济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