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高端制造:欧洲工业转型启明灯

2024-09-23 16:17:06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在荷兰埃因霍温拍摄的一座3D打印房子的外观

/杨成玉庄文

编辑/马琼

  荷兰的埃因霍温,凭借其独特的创新生态与卓越的企业集群,尤其是汇聚了如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等高科技企业,傲然屹立于西欧乃至全球装备制造之巅,成为高端制造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非凡成就,不仅彰显了埃因霍温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的领先地位,更为整个欧洲工业界树立了转型升级的典范与启明灯。

 

西欧地区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作为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凭借其先发优势与深厚积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长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这些科技附加值较高的优势产业支撑,还使得西欧地区成为全球公认的三大制造中心网络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欧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寻求廉价生产资料、占领新兴市场为主要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制造业外迁明显,逐渐显现“制造业空心化”趋势。尽管自21世纪初以来,西欧地区制造业整体呈现相对放缓趋势,但在诸如光刻机、大型商用飞机、精密仪器等一些高端装备领域,仍保持着较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这一非凡实力的背后,既根植于政府层面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也离不开企业及技术人员的工匠精神。

  在“制造业空心化”趋势下,西欧地区不再具有大规模布局工业项目的能力和环境。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产业发展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产业规模化战略路线,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及对全球产业演变趋势的判断聚焦未来,瞄准特定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特定区域专注于某一特定产业链开展“小而精”的集约路线,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孵化新兴产业创新项目、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形成特定产业链规模发展。

  由此,西欧地区逐渐建立起一批在前沿创新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这些产业链集群通过区域化协同,塑造产业集聚优势,以抢占未来全球工业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西欧地区产业链集群分布密集,除了荷兰的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法国法兰西岛信息制造业集群、德国巴伐利亚州汽车制造中心等,都是西欧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埃因霍温的现代工业转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敏锐地把握住了信息革命的发展脉搏,共同塑造了光刻机领域双寡头格局。彼时,美国光刻机巨头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和美国地球物理公司(GCA),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在全球芯片光刻机市场风光无限。时至今日,荷兰的阿斯麦从昔日一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光刻机小公司,成功赶超美日竞争对手,占据全球光刻市场70%80%的份额,其光刻技术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堪称一骑绝尘。

  客观上,阿斯麦的成功不仅源于企业本身的积累与探索开拓,还源于埃因霍温政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及荷兰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传统。

  埃因霍温具有“产城融合”基因。得益于交通区位优势,19世纪末飞利浦公司在埃因霍温成立。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发展壮大,埃因霍温政府适时推行的“大埃因霍温”城市联盟,为承载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推动埃因霍温迈向现代工业城市行列。“产”与“城”共同发展,为埃因霍温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前期基础。

  埃因霍温重视打造政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模式。20世纪末,埃因霍温地区逐渐形成以飞利浦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企业集群。为解决分散性问题,埃因霍温政府携手飞利浦于1998年成立高科技园区。高科技园区在成立之初便注重营造开放的创新氛围,旨在实现知识资源的高度集中。

  与此同时,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方提斯大学及邻近的蒂尔堡大学等高校,普遍侧重应用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下,政府、企业、高校发挥各自优势,为埃因霍温日后跻身科技创新大城奠定了基础。

  埃因霍温还建立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荷兰崛起于大航海时期,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的意识根植于其文化基因之中。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面向全球不同类型的企业开放,形成了一个由跨国公司、大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研究机构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目前,园区内聚集了超过140家入驻企业,吸引了来自8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全荷兰专利产出的40%。由于园区积极倡导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体系,并与多家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它已被公认为“全欧洲举足轻重的科技园区”。

 

埃因霍温启示欧洲制造业未来

  诚然,阿斯麦的成功是埃因霍温现代工业转型的结果。放眼整个欧洲,不难发现其产业战略可谓在相当程度上敏锐捕捉到了未来全球产业发展的大势。阿斯麦公司的卓越表现,正是这一战略眼光与布局下,欧洲制造业迈向更高层次的生动例证。

  当前科技革新和数字经济的兴起,为以芯片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开辟出新的应用场景和巨大需求。特别是,前沿算法驱动的高端芯片横空出世,主要国家不惜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强化竞争,推进芯片产业开发与建设,投身逐力未来全球竞争高地的芯片产业“军备竞赛”中。

  欧洲制造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当前的产业战略。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正瞄准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双转型”战略,以此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一方面,欧洲各国正密集推出绿色产业政策,角逐碳中和制高点。在中国绿色产业处于全球优势地位、美国借《通胀削减法案》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压力下,欧洲以抢抓全球绿色经济新机遇、对冲全球绿色产业政策竞争压力、谋求能源安全长远保障为目标,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和资源统一调配,落实《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欧洲氢能银行”一揽子绿色产业提振政策,聚焦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能力,构成本土绿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欧盟正积极扶持自身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聚焦于提升欧洲绿色产业在本土市场的份额、降低对外部相关产品的依赖。

  另一方面,围绕捍卫数字主权理念,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主权是欧洲推动新兴技术发展和数字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法国、德国强调严格执行《数字市场法案》《数字服务法案》《人工智能法案》,为数字经济发展及监管“立规设则”,为数字技术监管和标准化方面制定全球标准规范,力争使欧盟成为全球数字监管的领导者。同时,严格监管境内大型数字平台,对跨国互联网巨头发起违规调查,罚金将用于反哺和支持欧盟数字平台的发展。

  埃因霍温的转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埃因霍温的经验又是不可复制的。当前,全球都面临着产业转型的考验。展望未来,谁能在这场转型中异军突起,成功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埃因霍温成功案例的启示中可以看到,这不仅依赖于构建一个有利于开放创新和科技巨头成长的生态系统,更关键的是要精准定位产业战略,并高效实施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

  (杨成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庄文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