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内纱锭飞旋、机器轰鸣。33摄氏度的室温、超过70分贝的声音……李兰女细细查看一排排纺纱机是否正常运转,不时叮嘱老工人带好车间新来的几名大学生。
1999年,李兰女从南通纺织中专毕业进入南通双莲纺织公司,成为一名纺纱女工。刚到车间,李兰女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机车零件,将这些齿轮分门别类归置。不熟悉零件的她只能用“笨办法”一个个数齿轮的齿数,遇到上百齿轮更是耗费大量时间。不服输的李兰女通过翻阅资料发现,齿轮不仅有齿数的不同,还有厚度、斜率等型号标准,依据上面标注的型号去整理可事半功倍。从那时起,寻找有效的工作方法成为李兰女在纺织事业中不断进步的源泉。
拿出“改进工艺增加梳理提高成品制成率”方案,使精梳落棉量同比减少2%,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20万元以上;创新并全面推广重定量、大牵伸工艺,使前纺半制品产量总体提升近30%,用工人数减少约25%;带领团队先后攻克13项工艺课题和30多项技术难题,解决企业用工紧张、效率低下等问题……多年来,李兰女在不断思考与尝试中对热爱的纺织工艺作出数次改进和创新。
去年,李兰女来到江苏大生集团数字化纺纱车间,成为数字化车间副主任。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求新求变的初心。一年多来,她坚守在高温闷热的车间一线,熟悉掌握数字设备运转情况;埋头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想方设法让“沉睡”的数据重新“活”起来。通过努力,她带领团队让数字车间的细纱产量又提高0.5%以上。
“数字化纺纱车间的投入使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大大减少了用工需求。”李兰女告诉记者,以前每生产万锭纱线需要用工320人,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小到每万锭15人。“我们希望更多的生产工人能够懂技术、懂数据,甚至懂管理,来支撑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智慧化纺织产业。”她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纺织企业正着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为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