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也就是人们常常能从一个人的作品去揣摩他的人设。
我们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自然联想到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我们读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自然联想到李白一生“激情豪迈”。其实不然,至少杜公子是“官三代、富N代”,何况还有枝生花妙笔。反而是李白的一生,得意之时并不甚多。
都说艺术是一面镜子,但有时,这面镜子也许是哈哈镜,并不能忠实反映出生活的原貌。所以,人们又说,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
今天,我们来谈谈被自己的诗歌美化了人设的初唐大诗人、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
宋之问,公元656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族。他的父亲宋令文是唐朝时期大臣左骁卫郎。骁卫郎是唐代为保护皇帝设立的一种军职,官职为正三品,相当于禁卫军司令,比将军还高半级(将军从三品)。他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武官,但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兄弟三人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
上元二年(675年),二十岁的高大英俊小伙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从此踏上了仕进正途。宋之问以才名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与他同时被召的,还有初唐的另一位诗人杨炯。对,就是那个号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他!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由于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2020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一天,武则天游望春楼,一时兴来,令群臣赋诗助兴,先成诗者,赐以锦袍。赏令一出,群臣争先恐后。片刻间,左史东方虬诗成:
春雪满空来
独处如花开
不知园里树
若个是真梅
武则天听了,连称好诗,即赐与锦袍。东方虬捧在手中,受宠若惊。不久,武三思、沈佺期的诗先后献上,武则天听了也点头称赞。最后,宋之问呈上他的42句286字长诗“龙门应制”,上官婉儿手托长幅朗诵: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武则天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当上官婉儿念到最后: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武则天听了心花怒放:“此诗最高!此诗最高!”上官婉儿深明女皇之意,下阶夺过东方虬手中锦袍,披到宋之问身上,群臣一片沸腾,诗会达到高潮。宋之问龙门夺袍遂成佳话,广为流传。
宋之问被任命为尚方监丞,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奉宸院,后来在宰相狄仁杰的“死磕”下,武则天不得不忍痛关闭了。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选。
但不久,宋之问就失宠了。
武则天召集一些文学之士作为自己的参谋班子,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晋升的大好时机。宋之问对此很垂涎,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明河篇》,呈给了武则天: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放在当今,可是一首赤裸裸的令人肉麻的求爱诗啊,哪个怀春的少女收到还不立即扑进怀里啊。可是武则天是谁啊,那才华也是一等一的呀。武则天收到此诗后,对著作郎、右史内供奉崔融说:“他有口臭。”尽管贵为武后,不需要理由,但这个理由确实非常充分且正当。得知这样的答复,宋之问有些无地自容,据说从此他上殿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只可惜那时也没有口香糖、漱口水之类的。但是,女皇最终也没能回心转意。
无奈之中,宋之问投靠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倚仗女皇“三千宠爱在一身”,飞扬跋扈,权倾一时,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和武家权贵都巴结他俩。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杜甫的爷爷)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杜审言被贬峰州(今越南境内)。
打点好行装,这几个难兄难弟就向南而行了。行前,宋之问写了一首《送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走到湖北黄梅的临江驿,正好是寒食节,宋之问眼前的长江两岸枝枯草黄。想到昔日宫廷的辉煌和武后的垂青,宋之问悲从心中起,泪向眼角生。他含泪给友人崔融写了一首诗: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走到长江北岸的宋之问说“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而同时杜审言在长江南边的长沙也在写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这对难兄难弟,作诗都这么心有灵犀。更有意思的是,同期被流放到南海的沈佺期也来了一首: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这是湘粤古道上的石桥。
走走停停,宋之问来到了赣州。赣州南面的大庚岭,就是古代吴越通往南越的必经之处。当时山高林密,还没有官道,后来张九龄奏请朝廷批准才开修了大庚岭官道。宋代大诗人苏轼南遣,来回也是从这过的大庚岭,来去都留下了诗篇流传至今。陈毅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写的。梅岭,即大庚岭。翻过大庚岭,就进入了古人口中的“南蛮之地”,可以想象宋之问当时的心情。早上他从赣江边的郁孤台启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此去岭南,可得生还?于是他写下一首《早发大庾岭》,说“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这一深入南蛮,此生不知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于是又说“生还徜非远,誓以酬恩德”。
中午,宋之问登上了大庚岭。或许真的是运动使人快乐,也可能随着视线的开阔,眼前的景色大变,神情也为之好转,于是他又挥笔写下了《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诗中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长沙的典故。《史记》记载,贾谊到长沙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后来李白在岳阳遇到被贬的中书舍人贾至,也在赠他的诗中运用了这个典故,长沙就成了贬谪的代名词了。
巴陵赠贾舍人
李白
贾生西望忆京华
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
怜君不遣到长沙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此刻的宋大诗人,宋美男子,心里想的就是归和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不太好理解的是,他到了被贬地之后,可没有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精神,我们的宋大官人居然逃走了。《旧唐书》只用了四个字“未几,逃还”!于是,我们就理解他的《渡汉江》了: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别说不敢问,见了人都得躲起来啊。他如果不是害怕死在岭南,是不敢冒这死罪的。后来李白发配夜郎,也没敢潜逃,只是在去的路上磨磨蹭蹭、弯弯绕绕而已。当然,李白还没磨蹭到,如果到了,会不会学样,现在也不好去问了。
人们说没有最Low,只有更Low。比潜逃更不好理解的事还在后面。宋之问逃回洛阳,就藏在朋友张仲之家里。在朋友家里,他偷听到一个惊天的秘密:张仲之与王同皎等,要诛宰相武三思。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剿杀张易之兄弟的功臣张柬之等被贬出朝廷。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于是,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立刻觉得立功的时候到了,旋即派侄子进宫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告密有功,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李重俊杀武三思父子后被杀,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而此时,朝廷党朋争立,宋之问倾附于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70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位。因为宋之问曾经附二张及武三思,下诏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赐死于徙所”。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宋之问诗里这么说,但仕途上却一直在寻找政治依附。“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他向往卖卜人的恬静淡泊,却又奢求武后“还访”。一个天才诗人,在纷扰扑朔的政治漩涡中迷失了自己。他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和性命。(谭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