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人民医院“全院一张床”改革,让床位随着患者“活”起来、医生跟着患者“跑”起来、数据追着患者“转”起来,让很多原先“住不进”的患者能及时入院治疗,有效缓解了住院难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凯姿
直到为患者调配床位超过900人次时,张剑权的眉头才稍稍舒展开来。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这位海口市人民医院新上任的副院长,顶着重压牵头探索“全院一张床”管理,让曾经一度被认为“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开花结果——医院床位资源充分释放,有效缓解住院难。
急需住院手术的患者最怕没床位。但一边是有的病人排队苦等,一边是有的病房大量空缺,公立医院床位“忙闲不均”普遍存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全院一张床”改革如何打破科室之间壁垒、盘活利用闲置床位,缓解患者住院难?
“一床难求”遇上床位闲置
海口市人民医院有1800张床位。但张剑权发现:“抱怨住院难的病人,预约电话一个接一个。在医院走一圈,床位使用率又只有60%多。”
科室能力不均、病人就医习惯、医保政策限制……张剑权思来想去,整夜睡不着觉:“床位利用不仅影响医院运营效率,也攸关病人生命,特别是住院床位难预约严重影响患者就医体验,怎么破局?”
曾在北京某医院工作多年的张剑权,有一个酝酿数年、并非心血来潮的解决方案——将全院床位统筹调配,实现“全院一张床”跨科收治。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想法刚从他嘴里冒出来就遭到遍地反对——长期“各自为政”的科室之间,绩效怎么分配?跨科室收治,出了事谁负责?首诊医生和接诊医生、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如何交接?
其他还有:科室主任不想别人插足自己“一亩三分地”,医生嫌麻烦不愿跑来跑去,护士担心跨科护理不专业造成风险,住院处的工作人员更是疑惑“病人到底算谁的”……层层阻力,让“全院一张床”的提议,听上去比登天还难。
对于疑虑和阻力,张剑权早有心理准备。
一场全面的调研随之而来。张剑权数着科室挨个儿跑,围绕如何调配床位、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分配绩效等,私下谈话协商、大大小小的沟通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最感无力的时候,是几十个科主任聚到一起,几十张嘴说我一张嘴。”张剑权捏着一把汗。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准备再次提出反对意见时,这名祖籍武汉、性格雷厉风行的副院长突然高声质问:“你们回答我,如果患者急需住院,是让他等床等到天荒地老,增加生命危险,还是让他住进有床位和类似经验的科室,安顿下来先做初步诊疗?”
无一应声。
大家明白,这个沉默是因为对患者不能见死不救。医者仁心。
从“病人跟着医生跑”到“医生跟着病人跑”
试行“全院一张床”,海口市人民医院决心已定——2023年5月,医院管理层正式拍板破题。
作为牵头人,张剑权目标明确,要在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统筹调配全院床位资源,实现跨科收治患者,让很多原先“住不进”的患者能及时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有效缓解了住院难和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在“全院一张床”的管理模式下,医院医务处负责统筹床位调配管理工作,床位调配中心组织协调床位调配的具体事务。
“这是一种流程再造,所有人都要换个脑子。”医院医务处主任邢增术介绍说,以前是“病人跟着医生跑”,现在新成立床位调配中心,与原来的入院登记处合二为一,根据各科室床位实时入住情况统筹调配床位,变成“医生跟着病人跑”。
譬如首诊医生接诊后,如本科室无床位,床位调配中心便在患者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其他科室“借床”。病人入住期间,首诊医生在查房、查体、写病历、开医嘱等诊疗全流程负责到底,护理工作则交由入住科室。等到可以实施手术前,再由接诊科室匀出床位,将病人接回。
邢增术说,“全院一张床”并不是在床位调配上“乾坤大挪移”,而是遵循“专科相近,区域相邻”的原则。在住院部,床位调配尽量选择同一楼层、同一系统、抢救能力相当的科室,找到便于诊疗的最优配对。
在邢增术看来,让各科室积极接受床位调度,也得益于绩效“指挥棒”:患者跨科住院期间,治疗科室和入住科室医疗组的医疗收入,分别按60%和40%分配;治疗科室跨科收治患者,可以获得每名患者300元的单项奖励;床位调配中心则根据调配患者累计人次,给予调配人员40~100元/人次不等的绩效奖励。
利益分配之外,在医疗风险方面,医院明确治疗科室负全责,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承担借床患者所有诊疗工作,而由所在病区的护士负责护理。
“为了确保诊疗标准和患者安全,我们决不允许毫不搭界的两个科室互相匀床,也不允许急重症、儿科等特殊病人群体借床。”张剑权说:“在护理环节,接诊治疗科室也会到入住科室进行培训和工作衔接。”
截至2024年2月1日,海口市人民医院“全院一张床”调配床位超过900张次。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蒙绪标深有感触:“对于像我们这种床位长期满负荷的科室,‘全院一张床’解了燃眉之急,排队住院的情况明显减少,医患矛盾缓解不少。”
“这种科学调配,也盘活了闲置床位资源。”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林巍说,其科室床位使用率常年只有60%多,“借床”出去,既避免闲置床位浪费,还可以在绩效上获得40%的分配,“患者满意度上升一个台阶”。
“一张床”,更要“一盘棋”
海口市人民医院“全院一张床”的改革,在试行实施后也存在不顺利。张剑权坦言,医院管理层承受了巨大压力,“压力大到可能半途而废,随时流产”。
在将近半年的“磨合期”里,每天的投诉电话让邢增术应接不暇。
有的科室为了绩效,明明有床位却到处“借床”,给其他科室增添繁杂手续;有的首诊医生因忙碌导致查房不及时,不能随叫随到,甚至用电话远程“操作”。
“一项新探索,问题早一点暴露是好事。”邢增术的解决方案是专人监管。“我们派出专门的监督人员,既协调实施过程中的争议纠纷,也对医生、科室的不良行为采取制止、警示和从重处罚,及时消除隐患。”
如今,海口市人民医院“全院一张床”模式趋向成熟,床位随着患者“活”起来、医生跟着患者“跑”起来、数据追着患者“转”起来,有效优化了患者就医体验。
在张剑权看来,综合性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床位“忙闲不均”,根源在于专科设置不合理、科室水平不均衡和床位分配不合理。从长远而言,“全院一张床”也只是过渡之策、权宜之计,根本上还是要打破制度藩篱,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全院一盘棋”。
“当前,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专科整合。”张剑权认为,“一张床”解决的主要是普适性问题,代替不了更专业更细致的工作。一方面,要通过遴选新的科室负责人,加上人才引进,做强科室。另一方面,整合优化一些专业相近、床位忙闲不均的科室,尽量做到不用调配,床位利用率和医疗安全性大大提升。
此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治本之策仍是专科能力提质升级。“我们未来的重点是根据自身基础,继续打破原有医学学科和临床科室壁垒,以疾病诊疗为链条,优化临床专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张剑权说:“专科能力强了,患者重病风险化解了,医院自然就不会再‘一床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