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刘伟童:黎锦和消碳庄园都来自大自然,是同条道上的朋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9/29 13:23:17
来源:中国网

传承人刘伟童:黎锦和消碳庄园都来自大自然,是同条道上的朋友

字体:

  黎锦,作为海南岛最古老和最具民族特色的织锦,至今已流传三千多载,被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遗名录。黎锦的纺织原材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贝棉,苏轼曾有云“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正是对黎锦古称的盛赞。

  然而,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时代变迁与传承人群的日益减少,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度濒临失传,据统计,2009年海南省内掌握传统黎锦技艺的人数不足千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者更是不及两百人。

  传承与创新之困在哪里?如何破题?解开症结并不容易——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巧夺天工的图案艺术,要求织娘熟练使用10多种工具,掌握正面、反面、双面织和单面绣、双面绣、数纱绣等技艺;古朴素雅的色彩,则离不开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及各式植物染工艺;古老黎锦要展新颜博得年轻人关注,还需要拥抱“互联网+”思维和新消费,大胆求变。以上种种,都是太古可口可乐主导发起海南毛道乡红运村“消碳庄园”落地的现实考量。

  图为毛道乡红运村太古可口可乐“消碳庄园”路标

 黎锦失传与梦想失真的边缘

  “消碳庄园让我重新融入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提综杆、打纬刀与分经棍翻飞间,条条彩线来回穿梭.......看似复杂的一门技艺,却是刘伟童打小积累的“童子功”。挑花时,她尤爱自己研究花与鸟的图案。

  今年35岁的海南五指山黎族姑娘刘伟童,从小生活在一个织锦世家,姑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妈妈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自八岁起就喜欢上了织锦,“我10岁就卖出了人生第一块布匹,2米长、35厘米宽,赚了15元。”她难掩骄傲,这让她越发痴迷于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

  然而,黎锦的生存现状像是悬在刘伟童心头的一块石头。她回忆,大专毕业后回乡从事黎锦服装设计加工和售卖的四年创业时光,时常感到艰辛和孤独。“朋友们觉得我的手工技艺很厉害,但是因为做黎锦很累,收入也低,性价比并不高,踏入这个行业的人很少。”刘伟童说,“创业四年,我前前后后亏了20万,依然不想放弃,因为黎锦需要传承。”

  图为刘伟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2023年,刘伟童正供职于毛道乡各村委联合创办的村集体企业“合亩四季”,每天负责村里秸秆集中处理、发放有机肥、宣传黎锦等工作,闲暇时间时更是家里织锦的好帮手。2023年,五指山市毛道乡政府在了解到太古可口可乐“消碳庄园”项目将助力非遗传承后,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刘伟童。

  “消碳庄园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公益岗位,和红运村因此结缘,我又能继续接触我喜欢的事情了。”刘伟童笑着说,“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融入到团队里一起传承非遗文化,比我自己孤单地走这条路好很多。”

  黎锦的系统性保护之路

  从技艺培训到庭院经济再到染坊投建

  五指山市毛道乡红运村地处热带雨林,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群山之间。山里的风吹过庭院,一排排刚上色完等待晾干的黎锦服饰散出淡淡的草本植物清香。

  图为染制好的布料在大染坊中晾晒

  黎族“三月三节”当天正式启用了离红运村委会不远的“绿萌植物”大染坊,这里此前是废弃的学校,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就商量用来重复使用,也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

  背后的公益力量来自太古可口可乐“消碳庄园”对红运村黎锦的系统性保护——从开设非遗文化保护培训课程传授黎锦的纺织、植物染等技能,到推行“庭院经济”种植天然植物染料,再到投建染坊,尝试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太古可口可乐共将在全国打造5座“消碳庄园”,探索更多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式。在刘伟童眼里,黎锦来自大自然,消碳庄园也是,“她们是同条道上的朋友。”

 图为“消碳庄园”绿萌植物大染坊

  “染坊的用处大,织娘们可以在这里织染黎锦,还可以作为教学点,供学生、游客们体验植物染、刮糊和手工制作。”她说。

  凭着之前培训传授的植物染技能,刘伟童熟练地打开染缸,将一匹预先已沾水打湿的棉布放入其间,白色棉布缓慢变色,“染料原材料都来自村民房前屋后种植的染料植物,经捣碎、煮沸等工艺制作而成,比如黎锦多以深蓝色为底色,就取自蓝靛草。”

  原来,“消碳庄园”将“庭院经济”的概念带入了红运村。以往,村民采摘天然染色植物需要走入深山老林,然而常因交通不便导致采摘效果并不理想。“消碳庄园”通过免费向村民发放蓝锭草、黄姜、紫苏等天然染色植物苗,动员他们在院落与空旷屋顶等方寸之地种植,待收成季节采摘后便可用于黎锦染色和旧衣重染,既能传承非遗文化,又能变废为宝,还可增收,可谓一石三鸟。

  “染坊未来打造成熟之后会交由村民负责长效运营,现在织娘们经常会聚在这里互相交流,村里有些孩子也开始跟着学习了。”刘伟童欣慰地说。

  “互联网+”点燃新消费

  “黎锦走出大山了”

  “三月三节”这天,早春的晨曦穿过海南五指山的重重迷雾,轻洒在红运村这片宁静大地上。柔和光影里,身着黎族服饰,手持手工织锦等家乡特产的姑娘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村秀”。

  这份从容的态度,来自他们对“新农人”新身份的认可:逐步掌握纺、染、织、绣等黎锦传统手工技艺、短视频和直播等运用带来的数字素养提升、庭院经济和线上开店等产业赋能带来的新增收等。

  2023年,红运村“消碳庄园”项目把关注点放在“互联网+”和新消费领域,先后开设了58节非遗文化保护培训课程,帮助村民掌握庭院经济植物提取、植物染文创产品开发等技能,同时通过23节中青年开店赋能理论和实操课程,启发当地中青年了解与掌握脚本撰写、摄影剪辑乃至线上开店运营、个人IP打造。

  图为作为答谢,村民设计文创赠与太古可口可乐,图案涵盖可口可乐瓶子,五指山、菠萝蜜、芭蕉、棉花等当地标志性元素

  “黎锦走出大山了。”刘伟童兴奋地说。如今,红运村织娘们制作的植物染及黎锦作品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多种现代元素,并延伸出手机壳、手提包、桌旗等年轻化、潮流化、国际化的文创产品,作为非遗展示或者别具一格的伴手礼,出现在旅游景区、热门商圈甚至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和海外消费市场。

  “给你们看我制作的视频。”刘伟童高兴地打开手机相册。镜头里,她依旧席地而坐,腰上缠着腰织机的一端,足尖撑起另一端脚踏棍,数百经纬线往复穿梭于指尖,千年黎锦在此刻绵延传承。

  乡村建设新“碳”索:太古可口可乐“消碳庄园”

【纠错】 【责任编辑: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