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探求新质生产力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专场”学习交流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众多企业界人士、学者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全球化战略、领导力与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北京润泽园教育青年讲师刘卓韵就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以及领导力提升等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图为北京润泽园教育青年讲师刘卓韵接受采访。
记者:专精特新企业比较注重创新与迭代,您认为他们的创新动力主要源自何处?
刘卓韵:创新是企业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创新是为了帮助客户更好地解决问题,而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很多时候,之所以想不到创新的路径,没有创新的动力,大体上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客户需求的一份真切感:对产品的使用场景感受不真切,对客户的需求感受不真切,对客户的渴望同样感受不真切。只有真正把客户装在心里,把客户对于产品的爱与痛装在心里,才敢于抛却以往的种种限制性思维,才有可能找到颠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通过对企业的观察发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精神根植于其核心理念和使命——“追求卓越,打造精品”。这种使命感如同灯塔,指引企业在战略和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它促使企业不断自我审视,力求在每个细节达到完美,从而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迭代与优化。也正是这种使命感,构成了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引领它们不断前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众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或正积极推进国际化。您认为这些企业成功“出海”的策略是什么?
刘卓韵:在探讨专精特新企业成功“出海”的策略时,我们常说要提供更多价值,更优的性价比。这里的性价比是(有形成本+无形成本)/(有形价值+无形价值)。有形的是技术和产品,无形的是企业内在的品质。我认为“真诚、质朴、敬畏、感恩”这四个原则至关重要。真诚就是和客户说真话、做实事;质朴就是要去掉“花里胡哨”,尊重客观实际;敬畏则意味着我们要在尊重自身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同事、合作伙伴和客户。总之,专精特新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以真诚沟通为桥梁,以务实行动为基石,以文化敬畏为纽带,以感恩心态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品牌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与体验。
记者:管理者常抱怨团队执行力不足,您在此次交流活动中强调了领导力是执行力的根本。那么,在您看来,领导力意味着什么?它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又是什么?管理者如何才能提升领导力?
刘卓韵:执行力不足的问题,确实困扰着众多企业和团队。而深入探讨其根源,我们发现领导力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领导力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以及引领企业走向更高远的目标,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管理者要想提升领导力,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团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榜样;其次是“积极作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使命感,让管理者和员工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最后,领导力背后所蕴含的是“格局与境界”。企业家之间的真正差距,往往不在于技术或资源,而在于他们的视野、胸怀和追求。一个具有高远格局和深邃境界的领导者,能够引领企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记者: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您认为如何将“知行合一”等传统文化经典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
刘卓韵:从传统文化中我们了解到“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等名句,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有正知,就有正行;有深知,就有深行;有浅知,就有浅行。同样,偏知就会偏行,错知就会错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根本上是因为知之不真切;“知行合一”则揭示了认知与实践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知行合一”的关键是突破认知。知是因,行是果。如果认知过期,行为必定落伍。知见是一个人秘而不宣的竞争力。如何突破认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的答案是“人言不如自悔之真”。我们不管是读到的、听到的,都是“人言”,都不如高质量的反躬自省体会得真切。
我们观察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通过“知行合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后,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他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从而在业绩提升、团队氛围营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我们相信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舞台上将能够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塑造更加优秀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