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10日,葛兰素史克(GSK)携多款产品亮相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全方位展示在疫苗、特药、HIV、呼吸以及核心处方药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医疗资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敏,副总裁、GSK中国总经理齐欣以及副总裁、特药及呼吸业务负责人余锦毅齐聚在媒体沟通会活动现场,交流分享关于提升我国哮喘疾病综合防治水平的实践与思考,并围绕患者生命周期全病程管理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GSK媒体沟通会嘉宾合影
哮喘整体控制不佳 亟需补齐慢病防控短板
在我国,哮喘患病人群庞大且疾病负担重。
沈华浩表示,近年来我国哮喘患病率与致残率迅速攀升,患病总人数也大幅增长,其中占哮喘总数1/3的病人没有喘息症状,即属于不典型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等,这类病人由于临床表现隐匿,漏诊误诊率很高,危害更大,我们必须重视哮喘的早诊早治。大部分的哮喘患者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都能获得良好控制,避免其发展为重度哮喘。但对于重度哮喘,数据显示,即便是依从性良好,仍有74.5%无法实现较好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治疗缺口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对于疾病了解的深入,哮喘发病机制、哮喘靶点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开创性成果,我们期待看到未来靶向治疗在中国释放出更大潜力,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新希望。
张旻表示,2023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进一步明确重度哮喘的定义,给予重度哮喘更多关注的同时,引发更多思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导致的哮喘是重度哮喘中最常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是这类哮喘关键的炎症效应细胞,尤其是对急性发作频率更高的重度哮喘中具有“警示”作用,对于患者和临床医生都有较好的提示意义。临床研究证实,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靶向生物制剂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此类重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风险、改善肺功能,从而降低疾病负荷和身心负担。
周敏指出,哮喘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发作性的咳嗽伴呼吸困难,严重发作时呼吸困难加重可危及生命。轻中度哮喘重在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和规范化管理,重度哮喘重在控制好病情,降低哮喘相关死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的关键炎症效应细胞,既是哮喘临床表型的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作为进一步评估抗炎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临床医师应将其作为重要检查指标,为哮喘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加速引入创新治疗方案 全面守护呼吸幸福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治水平已经取得喜人进展,创新药物的陆续问世改变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格局。作为防治生态圈中重要一环,GSK不断探索并加速引入创新治疗方案,积极推动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助力中国呼吸治疗领域高速、高质量的发展。
齐欣表示,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覆盖全病程的维持治疗离不开政府、企业、学界和媒体之间的密切配合。GSK愿携手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研发优势、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构建从疫苗、吸入制剂到生物制剂的丰富产品管线。同时我们将竭尽所能提升创新治疗方案可及性,切实满足广大中国患者的治疗需求。
2021年11月,第四届进博会首秀后,新可来在中国获批,次年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为全面改善我国重度哮喘患者的治疗现状、疾病负担以及表型特征,GSK已发起一项针对中国重度哮喘患者的特征及疾病负担的研究(CORE study),为我国的重度哮喘靶向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帮助中国患者实现更好的疾病管理,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个人和社会的疾病负担。当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经受理新可来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适应症的注册申请,希望这一创新疗法能尽快惠及中国SEA患者。
余锦毅表示,新可来在进博舞台完成了“展品变商品、首展到首处”的身份转变。新可来通过降低嗜酸粒细胞水平在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治疗上的成功应用,提示了这一生物制剂或可能成为一系列由嗜酸粒细胞增多引起的炎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新选择,这正是我们对于新可来未来潜力的探索方向,希望为更多受累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引起炎性疾病的中国患者带来创新、安全、有效的精准治疗方案。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长效的靶向生物制剂,以解决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进一步提升长期依从性,为患者带来更多健康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