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2023年年会召开,会议旨在整体推动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实现全国专科医师的诊疗水平共同发展,以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加强各级医院风湿免疫学科科室建设。会议现场,北京电力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王炎焱接受新华网采访,分享风湿免疫疾病学科建设相关话题。
北京电力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王炎焱
新华网:北京电力医院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上,有哪些特色诊疗技术和研究成果,是如何服务于广大风湿疾病患者的?
王炎焱:在常规治疗外,北京电力医院风湿免疫科还开展关节腔穿刺技术,针对单关节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此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骨关节炎的注射治疗方面,在风湿科领域扩展了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的应用,并引入了PRP治疗(富含血小板血浆关节腔穿刺)。这些新技术为骨关节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可能性;
在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方面,北京电力医院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炎性腰痛病程较短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以实现脊柱关节炎早期诊断和治疗,为广大风湿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新华网:在风湿免疫科学科建设和人才管理方面,您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王炎焱:以北京电力医院为例,作为三级医院,风湿免疫科室要先确定定位,并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诊疗技术和早期诊断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和提高科室的影响力,并在学科发展中走在前沿。
此外,在人才梯队培养上,吸引并培养年轻有能力的医生是科室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招聘和培训,助力科室在临床、科研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希望通过社交平台的宣传,将风湿免疫疾病进行科普和宣教活动,吸引更多中层以上的人才加入的同时,为广大患者提供多元的疾病治疗常识。
新华网:在风湿性疾病管理上,目前有哪些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治疗方法?
王炎焱:风湿性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以北京电力医院为例,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首先,医院通过建立慢病管理模式,将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经验引入风湿性疾病的管理中。该模式从患者诊治开始,通过建立清晰的随访计划和治疗评估,实现患者个性化管理。医院还利用微信群和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建立针对不同风湿疾病的微信群,并定期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健康教育活动,促进患者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分享,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医院对科室的发展进行规划。考虑到医院所处的环境和资源,医院制定了科室的发展规划,包括与其他医院的合作,推动科室发展壮大。医院还充分利用医院转型的机遇,整合资源,提高科室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医院还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特别是针对免疫性不良妊娠等问题,与其他科室展开合作,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为国家人口发展做出贡献。
在未来,医院计划进一步深化慢病管理模式,完善随访计划和治疗评估,加强对患者生活方式管理和用药指导,实现精准化管理。同时,医院将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科室的发展规划,深化与其他医院的合作,提升科室的影响力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新华网:在风湿性疾病治疗方面,您有哪些新的体会和经验?
王炎焱:风湿性疾病的范围十分广泛,且在近年来不断有新的风湿病被命名,这使得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其中,炎性关节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性关节炎。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炎为主,以及控制疾病的进展。抗炎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类药物,控制疾病进展的药物主要是慢作用抗风湿药。此外,生物制剂也是目前治疗的常用药物,其出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里程碑式的改善,但随着治疗选择的增多,患者需要更多地了解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药物。
除了炎性关节炎,另一组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是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针对这类疾病,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而近年来生物制剂也开始应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中,特别是针对红斑狼疮,生物制剂的应用正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同时也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以确保合理使用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