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应对心血管疾病要综合管理,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误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07 15:31:40
来源:新华网

葛均波院士:应对心血管疾病要综合管理,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误区

字体:

近日,以“传承 创新 开放 融合”为主题的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新华网特设大会访谈直播间,邀请众多中西医大咖,对本届络病学大会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访谈时表示,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因此,医生要以患者为一个整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从源头上避免危险因素,由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逐步转变到泛血管疾病的防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新华网:什么是泛血管医学?

葛均波: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很少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等疾病非常少。

但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爆发式增加,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情况?过去我们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是西方人的病,与遗传、人种等有关。但后来我们发现,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过去我们吃不饱,那时主要是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后来“吃得太好”,导致过度营养,越来越多的人肥胖。肥胖对应着越来越多高血脂、糖尿病,再加上吸烟等不良嗜好,我们就看到心脑血管疾病爆发式增加。

过去,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现代医学将人体分成多个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再把系统分成器官,比如呼吸系统的肺、气管等,再把器官分成组织、细胞,越分越细,一点点往下分,导致哪些地方有病看哪些地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临床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这是严重的误区。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分段去看。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我们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这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即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周围血管等。血液流经全身,会将氧气运到每一个组织,大血管像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堵了会造成远端组织的缺血缺氧,如果高速公路没有堵,小血管堵了也会导致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而动脉粥样硬化会累及全身的小血管。

新华网:泛血管医学和络病理论提到的微血管保护之间有哪些关系?二者如何相互支持与影响?这会对治疗领域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葛均波:在关注大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微小血管疾病。现在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疾病,造影是没有狭窄的,但是病人确实有症状。而络病学理论能够比较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络病理论提到的微血管保护,就代表各个组织的微小血管,近期一些研究结果的发表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目前西药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来治疗微血管病,即使有一些药物有效,也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治本,还应该从源头上真正去改变和改善微循环的情况。比如以通络治疗微血管病变的代表性药物通心络,可以疏通微血管。高速公路(大血管)不通了可以放支架、搭桥,微小血管不能这样做,可能只能用药物来干预。

我们应该把一个人作为整体去看待,不能像原来一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临床上,我们也发现有脑中风的病人,可能过几年会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病人可能会合并糖尿病。如果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从疾病的上游去干预、去治疗,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首先确诊了心脏病,要预防脑中风,包括周围血管疾病的迟发,或者不发。

对于微血管病变,临床主要以病人的症状为主,再结合一些辅助检查来判断。医学追求的目标,是让患者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新华网:您一直呼吁着心血管疾病拐点早日到来。中西医如何更好地融合、协同发展,共同防治心血管疾病,迎接心血管疾病的拐点到来?

葛均波:中西医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用整体思维对待患者。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全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疾病负担严重。

如果将病人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能只关注心脏,还要关注血糖、血脂等等综合信息,如果将这些个体信息整合到一个综合平台上,就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个体化的泛血管指数,比如,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Pan-Vascular Management Center,PVMC)通过建立标准化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平台和操作流程,通过多学科合作,围绕泛血管病变,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筛查和全景式评估,重视长期随访,实现降低终点事件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真正迎接中国心血管疾病拐点的到来,一定要从上游开始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三高共管,以及戒烟。把上游管理好,血管疾病就少了,整个健康状况就能够得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拐点也就能早日到来。

【纠错】 【责任编辑:王坤朔】